戚宦相爭*

2006-12-14 5:26 am
戚宦相爭是否東漢覆亡的最關鍵因素?試抒發你的意見。

*我唔識呀,,,有人可以幫我ma??=[

回答 (4)

2006-12-14 5:33 am
✔ 最佳答案
戚宦相爭絕對係東漢覆亡的最關鍵因素,戚宦相爭令王帝未能執政
戚宦兩方爭榷都為了利益,根本不會顧及百姓的生活
王帝就算想穩定大局,重新整理政治,也受到戚宦阻礙
加上戚宦相爭不斷的重復,令政治混亂,沒有人理會人民生活
加劇東漢的覆亡
參考: 自已答,唔係copy的
2006-12-14 5:49 am
這當然是其中一個,但還有其他的原因!
參考: me
2006-12-14 5:33 am
1. 東漢外戚宦官相爭的原因:



東漢光武中興,跟著二帝亦有「明章之治」,但自和帝以後,外戚宦官交替專政,朝政漸壞,終至覆亡。戚宦相爭的原因,有以下數端:



1. 外戚亂政

從西漢起,君主多任外戚為輔,漢武帝雄才大略,獨攬事權,重用內朝的尚書,削弱外朝的丞相權力,更以外戚任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及至光武帝,不信任外朝三公,而事歸內朝的尚書台,外朝的相權轉趨低落,其後,外戚往往憑藉充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而獲得權柄,外戚勢力愈盛。



2. 宦官得勢

漢武帝晚年,以宦官主持中書,典尚書奏章,後逐漸用事,光武中興,宮中悉用閹人,於是宦官得掌中常侍、黃門令等內朝要職,具審察尚書台的權力,易於參預內朝決策,而因三公權力被削,外朝失卻制衡力量,宦官遂得以掌權弄政。



3. 君主年幼

東漢自和帝起,君主大多短壽,新君年幼繼位,少者如殤帝僅三個月,長者如桓帝十五,無力親政,常由母后臨朝聽政,援引父兄輔政,形成外戚專政之局。



4. 君主奪權

  及君主長大,不堪外戚專政,為求親政,而其時朝中大臣多為外戚控制,君主乃依靠身邊心腹宦官剷除外戚,奪回政權,於是又形成宦官擅權之局,後另一年幼新君繼位,新外戚又重掌政權,遂於宦官循環爭權擅政。



總的來說,東漢從和帝到質帝期間,外戚權力較重,桓帝即位以後,宦官爭得優勢,兩者反覆鬥爭百年之久,直至東漢衰亡。



~~~~~~~~~~~~~~~~~~~~~~~~~~~~~~~~~~~~~~~~~~~

2. 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戚宦相爭的影響:



東漢自和帝始,君主多幼弱無能,外戚宦官相爭,交替執政,以致政治腐敗,促成東漢之滅亡。以下分析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



1. 混亂朝政

外戚與宦官相爭,交替擅權,無論那方得勢,皆任用親信排斥異己,擾亂朝政,尤其宦官大多無德、無才之輩,種下東漢衰亡的禍根。



2. 引起黨禍

在戚宦相爭的過程中,正直的朝臣與太學生起而批評,形成清議,桓帝時宦官得勢,清議矛頭直指宦官,後宦官遂大肆報復,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忠良盡去動搖國本。



3. 激起民變

外戚與宦官輪流控制朝政,結黨營私,橫徵暴歛,殘害百姓,民皆怨憤,終引致漢末大規模的黃巾之亂,國家元氣大傷。



4. 招致覆亡

  少帝時宦官勢力仍盛,外戚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令涼州牧董卓進京,盡誅宦官,惟東漢本巳元氣大傷,董卓乃乘機入京,專權廢少帝,立獻帝,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



東漢政局除初期外,一直陷於戚宦交替專權之中,延連80多年直至東漢衰亡。
2006-12-14 5:31 am
其實,東漢覆亡的最關鍵因素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令東漢覆亡的最關鍵因素

遠因
1.外戚掌權是兩漢政治的一大傳統。外戚掌權,最早見於西漢初年呂氏專政。其後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昭宣二帝時的霍光,元成哀平四帝時的王氏(王莽),都是外戚掌權的例子。而宦官也首在西漢時期開始擔任要職,如武帝任宦官為中書令,即是原本的尚書令( 由士人充任,因改由宦官充任而改名 ),而當時的尚書令已開始蠶食丞相的權力。又如宣帝時有宦官弘恭、石顯任中書令,掌政事機要。由此可見,戚宦之掌權,可追溯到西漢的中葉。

2.丞相權力低落使皇帝昏庸,不理政事時出現權力真空,使戚宦兩者有爭權的機會。相權的低落,首見於武帝重用內朝官員。武帝時,被重用的內朝官員除尚書外,還有其他如「大將軍」一職,衛青及昭帝時的霍光(加「領尚書事」)即任此職。外延丞相( 後來演變成三公 )在當時沒有馭校的權力,只有執行政務的職權。到了東漢,光武帝為進一步鞏固治權及詢問政見,把大權集中在尚書之上,三公更是形同虛設了。但尚書的地位與外延公卿相去甚遠,故沒有輔政及威服朝野內外的能力( 霍光除外,因為他是武帝托孤重臣 )。如此,必然使皇帝不能理政事的時候,出現權力真空,令外戚宦官有爭權的機會。

3.亡國的教訓。為何東漢皇帝硬要從外戚手中奪取權力不可呢?除了外戚專橫跋扈,威迫天子之外,歸根究底,還是一個亡國的教訓-----西漢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的!東漢光武帝有鑒於此,便在登位之時,把輔政將軍的制度( 大將軍 )取消了。而其後明章二帝也絕不委外戚以國政。是故和帝成長後,非要將竇憲這個重新外戚輔政的大將軍誅除不可。

近因
1.皇帝早死,嗣君沖齡繼位。章帝以後,嗣君多幼年登位,需要太后臨朝,外戚遂得到太后專任,權傾朝野,對幼主任意擺佈。幼主漸長,對外戚跋扈感到不滿,又思前朝亡國之禍,遂生奪權之心。

2.宦官可信性高。宦官伴著皇帝成長,較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遂使宦官成為皇帝的心腹。宦官沒有做皇帝的資格,因為宦官多不識字,身份又是宮延中的奴隸( 承襲自先秦奴隸社會的風氣 ),遂使宦官成為皇帝對外戚發動政變的利器。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49: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51KK045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