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Bach(巴赫)的生平

2006-12-14 1:55 am
J.S.Bach(巴赫)的生平

回答 (3)

2006-12-14 1:59 am
✔ 最佳答案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羽管鍵琴演奏家。巴哈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音樂將中世紀的秩序和嚴謹同文藝復興時期充滿激情的個人主義相結合,對後世的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巴哈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度過了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齊名。但由於古典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主調音樂,巴哈的復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哈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門德爾松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門德爾松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哈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Jsbach1.jpg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編輯] 代表作品

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BWV1051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1-BWV1043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BWV846-BWV893
B小調彌撒,BWV232
馬太受難曲,BWV244
樂隊組曲,BWV1066-BWV1069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BWV1012
2006-12-14 2:53 pm
1685年3月21日,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愛森那赫市。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
  
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儘管家裏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不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麽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爲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裏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爲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爲求生存,大都淪爲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儘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裏。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裏比其他階層裏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鬱,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已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晚年爲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與另一位元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藉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爲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爲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爲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爲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爲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爲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儘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複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裏,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爲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札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爲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爲“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爲“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代表作品
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BWV1051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1-BWV1043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BWV846-BWV893
B小調彌撒,BWV232
馬太受難曲,BWV244
樂隊組曲,BWV1066-BWV1069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BWV1012
2006-12-14 2:45 am
J.S.巴赫的生平簡介

J.S.巴赫(Bach, Johann Sabastian,1685-1750)是德國人,生於杜靈基亞,是巴赫家族最著名的成員之一。巴赫家族曾經誕生十位音樂家,早在J.S.巴赫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是德國北部著名的音樂家族。J.S.巴赫在十歲前便開始學習弦樂器,後來再學習古鋼琴及管風琴。由於他有很多機會接觸音樂,大大幫助了他在音樂能力方面的發展,所以很早便成為了一個專業音樂家,在大約十八歲就開始作曲。

一七零八年到一七一七年,J.S.巴赫在威瑪任職宮廷琴師;一七一七年到一七二三年又在科廷擔任利奧波德(Leopold)王子的樂長。J.S.巴赫在這兩段期間寫下了大量的管風琴曲、他大多數的奏鳴曲、協奏曲,還有四首弦樂組曲及布蘭登堡協奏曲,又完成了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第一集。他時常到附近的大城旅行演奏,以增廣見聞,在這時期他又接觸到意大利音樂,也得到很多新的啟發,是他音樂生涯中重要的時期。

一七二三年(三十八歲),J.S.巴赫任職來比錫市湯瑪斯學校(宗教學校)的合唱長。除了訓練合唱團學生和教授音樂課程外,又撥出時間寫下清唱劇、神劇和受難曲等聲樂大曲,以及眾多的風琴曲,又要為每個星期的禮拜撰寫新的曲目。晚年時,J.S.巴赫因為罹患白內障,視力開始衰退。在一七四九年經過兩次手術後,仍不能治癒,結果雙目失明。一七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葬於萊比錫聖約翰教堂的墓地中。。J.S.巴赫與前妻育有七名子女,又與後妻育有十三名子女,其中巴赫,艾曼妞(Bach, Karl. Philipp Enamuel)及J.C. 巴赫都是著名的音樂家。

J.S.巴赫的天才對後代影響相當深遠。但當他在世時,他的作品並未曾出版,故此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世人的推崇。孟德爾頌是首位發現他作品偉大之處並將它們公開演奏的人。自此。他偉大不朽的作品才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到了今天,他的作品,如十二平均律鋼琴曲已成為全世界的西方音樂教材,世界各地亦有巴赫協會,他甚至被稱為「音樂之父」。

J.S.巴赫的作品包括了:

超過200首清唱劇(Cantata)

7首經文歌(Motet)

聖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

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 小調彌撒曲(Mass in b minor)

布蘭登堡協奏曲 6首 (Brandenburg Concertos)

小提琴協奏曲

古鋼琴(harpsichord)協奏曲

6首奏鳴曲 BWV.1001 ~ 1006

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郭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D大調第三號管風琴組曲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D大調第四號管風琴組曲 Orchestral Suite No.4 in D

.........

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J.S.巴赫的資料及聽到他的音樂,可以到以下網頁瀏覽:

http://www.essentialsofmusic.com/

http://w3.rz-berlin.mpg.de/cmp/bachjs.html

http://www.concerts.idv.tw/

http://www.wwwart.com.tw/classic/

J.S.巴赫與前妻育有七名子女,又與後妻育有十三名子女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3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51KK028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