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時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遊牧民族奚人而得名。自明末以後,拉弦樂器崛起,成為音樂活動(特別是戲曲演出)中的主奏樂器,演奏的技巧已相當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傳統的音樂體系中,二胡等拉弦樂器的地位還是很低,而且主要用來伴奏,很少作正規場合的獨奏,更沒有專為二胡寫的獨奏曲。到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1895-1932)致全力於民族器樂(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進和創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獨奏的地位,進入大雅之堂。
現代二胡由琴筒、琴桿、琴軸、琴弦和琴弓幾部分構成。琴筒和琴桿通常用紅木、紫檀木、烏木、花梨木製作,以紅木最普遍,紫檀木最名貴。琴筒以六方形者最多,也有圓形和八方形。筒腰略細,前口徑稍大,蒙有蟒皮;後口置木質或骨質縷空音窗。琴桿長78釐米,頂端一般作彎月形;上端插兩根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桿是張弦的支架,也是演奏時持琴運指的支拄。弦軸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作,起係弦和調節弦張力的作用。現已普遍改用銅質螺絲弦軸。琴弓用江葦竹作桿,全長76釐米,係馬尾而成。此外還有千斤、琴碼和琴托。千斤起固定弦長的作用,一般用軟絲線纏扎而成。琴碼是弦與琴膜的振動的橋梁,通常用松節木或竹製作。琴托是樂器的附件,固定在琴筒底,部,主要起增加重量和演奏時穩定琴身的作用。
二胡的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厚實,具有溫婉細膩纏綿的抒情效果。這可能與它長期伴隨著南國的音樂和戲曲得以發展的歷史有關。二胡的音域一般在三個八度左右。低音區渾厚紮實、沉著有力,適宜於演奏低回的旋律;中音區明亮飽滿,富有華彩,適合於演奏輕快悠揚的旋律。這兩個音區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強弱幅度大,風格性強,表情最為豐富,尤其適合於演奏優美如歌的旋律,其效果極為動人。任何合奏曲或獨奏曲,都很重視這段音區。
二胡的獨特音色和極強的表現力,奠定了它在中國民族樂隊中的顯赫地位,是民族樂隊中最重要的旋律樂器。類似於西方管弦樂隊中的小提琴。不同的是,兩者雖則地位相似,然而其旨趣與韻味卻很不相同。二胡接近嗓音,類似人聲;小提琴則遠離嗓音和人聲,更為接近器音。為接近人聲,二胡多用滑音,製造特殊效果和風味;小提琴則更重音位的準確固定,少用滑音;即使偶用滑音,也不追求人聲效果。二胡與小提琴都使用揉弦技巧,但二胡揉弦是為了製造獨特風格,增加表情效果,所以並不經常使用;小提琴的揉弦則純粹是美化音色,與樂曲的內容無關,故其使用極為頻繁。
與古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相比,二胡作為獨奏樂器的歷史僅八十多年,但其發展速度卻驚人地快。自劉天華以後,二胡演奏家輩出,最著名的有儲師竹、蔣風之、陳振鐸、陸修棠、劉北茂、王國潼、閔惠芬以及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孫文明等。同時,二胡曲的創作亦成果豐碩。除劉天華的十大名曲(《病中吟》、《空山鳥語》、《光明行》、《良霄》、《燭影搖紅》、《月夜》、《閒居吟》等)外,又涌規出了《二泉映月》、《聽松》(華彥鈞)、《流波曲》(孫文明)、《懷鄉行》(陸修棠)、《漢宮秋月》(蔣風之)、《豫北敘事曲》、《長城隨想》(劉文金)等。二胡藝術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也顯露了二胡藝術的巨大魅力和無限潛力,展示了二胡藝術的光輝前景。
在現代二胡改革的進程中、還出現了各種新的品種,如高胡、中胡、大胡、低胡以及三胡、四胡等,擴大了二胡的音域,使二胡類的拉弦樂器自成一個完備的系列,其中大胡、低胡均為低音和聲樂器,不能獨奏。中胡是中音胡琴,它在樂隊中是連接二胡與大胡的橋梁,雖然也能獨奏,但效果不太理想。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出現於本世紀20年代。它首先在廣東音樂和粵劇中使用,擔任主奏樂器,故也“粵胡”。高胡的音色情澈、透明,穿透力強。低音區圓潤、柔美,高音區清脆、晶亮、有光彩,適合於演奏抒情、活潑、華麗的旋律;在樂隊中,除了擔任二胡所不能勝任的高音部的演奏外,還常常以華彩的方法為曲調作伴奏;能對原曲調的情感、色彩進行有效的裝飾。高胡的獨奏也極有魅力,特別適合於演奏抒情、柔婉、纏綿的旋律;演奏活潑歡快的技巧性的樂段,效果也很好。二胡獨奏的音色比較渾厚結實。擅長於表現沉鬱、幽婉、低回之緒,高胡的發音比較明快因脫,適宜於表現思念、渴望、纏綿之情。加上它那富有彈性的音響、如歌的旋律,有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蕩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