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的由來?

2006-12-14 1:14 am
歇後語的由來?

回答 (3)

2006-12-14 1:19 am
✔ 最佳答案
歇後語
--------------------------------------------------------------------------------

人類透過語言來表情達意,有的人放言高論,有的人慷慨陳詞,有的人危言聳聽,有的人幽默風趣,這都是個人的運用巧妙不同;然而有的人說話不當,禍從口出,這就患了語言上的錯誤。

在很多的語言表達形式當中,「歇後語」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特殊語言,從古代就在中國的社會裏流傳甚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民族特色。

所謂「歇後語」,就是借用別的詞語、典故,說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亦即所謂的「意有所指」、「意在言外」。因為歇後語大都「歇」去後半句,只要說出前半段,聞者即能領會其意,因此而名。

例如:商場上訂定契約,彼此條件談不攏,就說「四兩棉花」—「免談」(免彈)。有的人講話沒有重點,讓人不知所云,不解其所說何來,就說他講話如「丈二金剛」,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自己沒有條件,又愛吹牛講大話,別人就會譏諷他「吊死鬼擦臉」—「死要面子」,或說他「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歇後語不是很傷人,也不用引經據典,但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收畫龍點睛之效,別有韻味。中國民間從古以來就流傳很多的歇後語,如:
刷子掉毛—有板有眼
土地公放屁—神氣什麼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王二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剛學飛的鳥兒—不知高低
猴子穿衣服—裝人樣
看人挑擔—不知輕重
官老爺出告示—百姓遭難
剛買來的馬—不合群
給了九寸想一尺—得寸進尺
風中蠟燭—說滅就滅
打腫臉充胖子—外強中乾
狗咬刺蝟—無處下口
部長到縣府—大搖大擺
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不倒翁落地—兩頭不著實
飛機上報告—空話連篇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歇後語往往語帶幽默,而且俏皮、風趣,舉用得當,能令聞者發出會心的一笑;但是稍有不慎,那可真是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了。所以從「歇後語」的應用之妙,說明人在說話時,要懂得含蓄,要能留給人思惟、反省的空間,這也是說話的藝術。
參考: =]
2006-12-14 1:21 am
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相對於成語、諺語而言,用字比較通俗、口語化,富有鮮明、生動、活潑的特點,有時語帶相關,更添幾分幽默,因此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我們除了可以把歇後語視作一種文字遊戲外,也能從歇後語看出我們的生活文化。以下是我們收錄的一些歇後語,它們的取材不盡相同。您們何不看看以下這些例子當中,有沒有一些是您常說的歇後語?

http://www.chiculture.net/0610/html/0610p/0610p_c002.shtml
2006-12-14 1:21 am
歇後語的來歷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辭海》歇後語 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裏下象棋”,以示不對路數;也可以前後文並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歇後語 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1.原始意義的歇後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裏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為“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裏代替“丈”。2.擴大意義的歇後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後面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複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33: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51KK025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