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四篇中四課文的全文

2006-12-13 8:25 am
我想要以下中四課文的全文,最好是可以複製的:
1.《從私塾到鄉村學校》(節錄)
2.《綠色價值觀》
3.《謙虛是福》
4.《命相不可信》
謝謝!
備註:如果回答時超過字數限制,可寄信給我繼續回答

回答 (2)

2006-12-19 7:35 am
✔ 最佳答案
老實而言,《啟思中國語文 中四上》的確有收錄這4段文章,但由於打4篇文章耗時甚久,故現在才能抽空。現在才打一篇,其餘的將會電郵給閣下。
《從私塾到鄉村學校》(節錄)
新界面積約有九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幅員遼闊,村落分佈零散,位置偏僻,加上交通不便,各鄉村只好各自辦學。無論是早期的私塾(即「卜卜齋」),或後來的鄉村學校,都為村裡的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從私塾演變為鄉村學校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半舊半新的學塾,既有私塾的部分特色,同時又具備了日後鄉村學校的元素。
舊日的學枚,跟今天的學校有著天淵之別。那時的校舍是什麼模樣的?老師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學童開學有什麼特別的儀式?他們上課時學些什麼?不如讓我們從校舍、老師、學童以至課程方面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校舍
以前新界地區的「卜卜齋」,一般以中國傳統建築物為校舍,按其源流及功能分為兩類:
(一)祭祀祖先的宗祠或家祠--這類學塾在新界所佔的數量最多,例如廈村的友恭堂、新田的明德堂、屏山的覲廷書室、述卿書室及上水的允升家塾等,多為新界五大族的分房所建,除了用作教室之外,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二)純作教學用途的建築物--這類學塾是新界區內少數專為教學用途而建的書室,著名的有沙頭角的鏡蓉書屋及靜觀家塾。這些學塾多由個別家庭或客族鄉民籌建。
這些新界傳統私塾多為兩進式的建築,中間為庭院,正廳及左右兩旁的耳房為教室。一般的私塾只有兩至四間教室,教授為數八至二十多個學生,規模較小。
至於鄉村學校的校舍,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面貌。早期發展的鄉村學塾,極少數建有獨立校舍,多是租用民房、借用地方或社團的公共建築物如廟宇、祠堂、公所或會所。創立於1919年,位於上水松柏塱村的博文學校,最初便是一所民房式的校舍;建於1920年,位於西貢濠涌的積善學校,就是由當地村民將村公所改建而成的。這些早期鄉村學校的校舍較為簡陋,只有一、二間教室,學生人數由三、四十名至八十名左右,但學校的規模比傳統私塾擴大了。
其後,新界教育日益發展,各鄉校原有的校舍多不能符合需要,地方士紳力倡籌建新型校舍,並得到政府大力資助,新型的獨立校舍取代了以往附設在其他建築物內的鄉村學塾。創建於1921年的元朗八鄉公立同益學校,可說是擁有十多間教室,小的也有三至四間教室,既能提供較多學額收取學生,又設有廣闊的場地讓學生做運動,設備與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老師
私塾教師稱為塾師、蒙師,多由失意科場的讀書人擔任,他們一般是童生、秀才,工作除教學外,也會為鄉民撰寫對聯、嫁娶或弔祭的帖文等。
《三字經》裡有「教不嚴,師之惰」之說,反映了舊日社會普遍主張嚴格教學,體罰正是塾師實行嚴格教學的方法之一。塾師與家長均認為體罰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塾師的戒方就是執行體罰的工具。傳統塾師對學生的處罰有三種:「立」(即罰站)、「跪」、「責」(即責打);其中「責」就是用戒方等責打學生,輕者打手掌,重者打頭部或臀部。
私塾一般採用個別指導的教學方法。在同一間教室內,不同年齡的學生由老師個別或分組教授,拱個別學生的資質及表現調節教學進岋,沒有固定的時間表。新界學塾採用的教學方法,著重死記硬背,其中讀書、背書、溫書、習字,是蒙學的主要功課。
學童
學童入讀私塾,會舉行開學儀式。私塾內掛有孔子像,學童開學時帶備三牲、香燭及蔥等,先叩拜孔子像,然後向老師行禮,繼而老師執學童手描紅開筆。這種開學的習俗,至二、三十年代仍為部分鄉村學校所沿襲。錦田二帝書院更有獨特的啟蒙儀式:兒童入學時須頭蒙綠布,由父親揹著,到書院內文武二帝像前,供奉水果,燃點香燭。經過跪拜程序之後,把兒童頭上的綠布掀開,象徵啟蒙。開學儀式過後,學童便可自備桌椅、文具及書本到私塾學習了。
私塾以米糧為學費,在節慶日子,學童會向老師送禮。直至戰前,鄉村學塾逐漸改收金錢為學費,每年學費由三元至八元不等,因地區而異。五十年代,由政府津貼的鄉村學校,學書維持在低水平,每月由一元至五元不等。
課程
科學時代,私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內容以文史教學為主。在私蒙階段,學童先誦讀基本的識字課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隨後閱讀《千家詩》、《幼學瓊林》、《新文鞭影》等詩歌課本和知識讀物。在這個階段,學童只需認字和寫字,老師不會講解字義及內容。
完成啟蒙階段,資質平庸或貧窮的學童會離開私塾。天資聰穎者或富家弟,可進入讀經階段,誦讀《四書集注》等科舉必讀的課本,塾師會開始講解內容。隨後,學子需選讀《東萊博儀》和《聲律啟蒙》等讀物,學習作詩及八股文,以準備參加科舉。
科舉考試廢除以後,直至二十年代中期,新界鄉村學塾仍沒有劃一的課程,只注重識字教學和品德培養。有些學塾沿用傳統識字課本,有些則附加粗淺的珠算、尺牘等實用知識,方便學童日後謀生。同時,由於受到中國新學制及新課程的影響,新界一些新辦的鄉村學校仿照國內課程,在中國儒家經書的基礎上,加入近代西方教學的內容,開辦了算術、歷史、地理、公民、修身及體操等科目。
1922年及1929年香港政府分別頒佈了《中文課程標準》及《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中小學課程包括國文、算學、歷史、地理、公民、常識、衛生、英文、體操、音樂、藝術、家政及女紅等,並限令所有公、私立中文學校需依照規定施行。三十年代之後,新界鄉村學校的課程基本上符合政府的規定,漸漸演變為多學科的教學課程。

2006-12-22 19:27:30 補充:
由於字數之限,我會將餘下的電郵予閣下。
參考: 《啟思中國語文 中四上》
2006-12-17 2:36 am
可能太難找, 不如你上網search, 或者到圖書館search.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5: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51KK000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