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宋詩特徵 (help!!!!!!!)

2006-12-13 5:43 am
標題:宋詩特徵

回答 (2)

2006-12-13 5:46 am
✔ 最佳答案
宋詩從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雖不如唐詩,但對後世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宋詩可以分為六個時期。

沿襲期。主要流派有的白體(白居易體,以王禹偁為代表),晚唐體(以魏野、林逋為代表)以及西崑體(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
復古期。以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為代表。他們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革新期。指11世紀後半期,以王安石、蘇軾為代表。他們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同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陳師道等;雖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凝定期。這段時間的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以故為新」之稱。後效法者,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很巨大的江西詩派。重要詩人有陳與義。
中興期。南宋前期,愛國詩的大量出現。以陸游、楊萬里、范成大、朱熹等為代表。
飄零期。以「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代表,主要沿襲晚唐宋初的詩風。
宋詩的特點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歷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宋詩議論化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B%E8%AF%97&variant=zh-tw
2006-12-13 5:47 am
  自先秦至兩宋,中國詩學沿著一條以教化感物吟志說詩的道路,發展到體現心性內在的境地,由情感想像而思想直覺;在宋代,詩學重心移入光芒蘊藉的詩心內核,知性美是被體認的一個重要部分,道藝融凝,成為詩歌創作的精詣,及批評的鵠的。唐詩高華浪漫,宋人為在唐詩的藝術成就外另闢新境,在創作上多方思量,然而提出的觀點都不離人文根柢,如強調學的重要性。所謂學,除了學詩的本身,及學古人之詩外,還有學問的層次;從經典之中汲取滋養,是成就一個詩人的要素。至於以故為新,奪胎換骨等手法,亦不外是重視思想之出新,傳統的掌握是先決前提。作者在此指出新與舊相對,與原有智力水平(胎)比較,詩不再只是抒情,而是一種思想方面的智力活動了。[4]所以宋詩尚理,尚藝術深度,風格之美與人文涵養掛鉤,剛健拗峭既是詩學上重要風格特徵,也是人文精神特徵;宋詩人是「借詩挺立士人精神主體」。[5]士人主體之挺立是宋代詩道觀的人文特質。作者在通論宋人的詩道觀時,舉出黃庭堅為文苑、儒林、理學三大傳統的人物,在他的身上融和了學術詩藝與理學,這其實也就是宋詩反求諸內的歸宿明證,即挺立之所以然。至於呂本中提出的活法主張,南宋以後凡論詩者幾乎無不拿出來談一談,作者說:「詩人之藝術創造活動,因活法而可與天地生命宇宙之氣息息相通」。[6]以詩心接通天地之心,又體合了天人合一之道。要之本書論宋詩學所含之人文精神甚詳,除了因為中國詩學之發展始於宋代外,正如作者說,宋也是中國傳統詩學之集大成時代。[7]元明清各代所關心的詩道諸端,其因數都緣於宋及以前。此大抵為詳略不均之背後根據。

2006-12-12 21:50:40 補充:
精神原型,包括鄉關之戀、佳人之詠、空間體驗、時間感悟及吾道自足等各項,意在通過詩歌中這些悠久的題材與母題,探討中國詩人共通的文化情懷。中國文化的一種特質乃在於天人合一之道;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情與理等要融和相通。從文學的創作實踐探尋這種境界,有幾個要點:(1) 人的內在的主觀心理要與自然的外在物件相聯繫;要使主觀的想像,與客觀的自然吻合一致;要使詩人的手法、技巧,對山水花鳥有一種巧妙的選擇,不能見物就寫,見景就畫;要使人的繪聲繪色的詩篇,傳達出的自然風光像真的有某種情感性格,使這種情感和性格與人的情感和性格息息相通;要使創作出來的詩篇得到欣賞者的同感;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14: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2000051KK045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