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本書主要是反映了當時中國病態的社會,而阿Q正可以反應當時病態社會下不幸的人們。
時空背景大約設在清末,阿Q對事情的態度大都是類似以「掩耳盜鈴」的方式處理。在現實方面,阿Q是輸了別人,但在思想方面,他卻會找任何藉口解釋,讓自己滿意,好像自己才是贏家。
像書裡有寫到阿Q被幾個人揍了一頓之後,卻能心滿意足的離開,這是因為此時的阿Q想著:「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話……。」阿Q就是以這種態度在過日子的,也不禁讓人佩服他的腦筋動得快。
在書中,我看到人們自掃門前雪、逃避現實的心態。也許是因為在那樣的實空背景而造成的吧!貧窮的社會也為人民帶來幾分無奈。而阿Q,或許是因為本身太會找藉口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依舊可以過得很快樂,正是因為太自以為是,太會逃避現實,因此,他要求的是「精神上」的勝利,而非「實際上」的勝利。或許有時候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並不是件壞事,但是,如果將這種行為當成生活模式,變成習慣,就會變得看不清事實,永遠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殊不知外面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大。
阿Q這人有許多不可思議處,比方說他遭人打了,便會以一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以此方法,他達到了心裡的平衡。
然而他又是自傲的,他會下意識地認為如何如何才可稱為高尚,
不過真見著那如何如何時,他又認為那是低下的
──這是由於自卑而產生的比較心理,藉由在腦海裡的評斷滿足自尊。
而其他悲哀處如:欺善怕惡、人云亦云的道德觀,也就不作贅述。
他最後的死狀十分悽涼,原因為他認為革命挺威風而向官府自承其罪,
卻沒想到旁人是誤認他為打家劫舍的蠹賊,結果就這樣被斬了頭--
一直到死了都是懵懵懂懂。
其實這樣的一個人是悲哀的,他心裡追求著尊嚴;卻因為環境與文化的制挾,
使他只能因循苟且的意淫著所謂的自尊。
而壓制他的人們也是可悲的,因為其實他們本質全然相同──
與其說阿Q正傳是寫阿Q,不如說阿Q正傳裡各各都是阿Q!
《阿Q正傳》之所以轟動中國文壇,主要是讀者能從『阿Q』身上發現中華民族的病態。被欺侮時自命不凡的搬出所謂的『精神勝利』,自我解嘲,遇到比自己弱勢的人時,則高傲自大的欺凌對方。書中的主角『阿Q』,只是云云眾生中的一個小人物,可是在作者幽默、詼諧、戲謔的筆下,卻描寫得活靈活現,將所謂的『阿Q』個性突顯得栩栩如生,雖是小人物的故事,卻給人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