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關於啊Q正傳的問題~~20分!!

2006-12-13 4:01 am
啊Q正傳係咪總共得9章?
啊Q正傳既內容講D咩??同埋俾D讀後感我參考下..THX!!

回答 (2)

2006-12-13 8:23 am
✔ 最佳答案
這本書主要是反映了當時中國病態的社會,而阿Q正可以反應當時病態社會下不幸的人們。

  時空背景大約設在清末,阿Q對事情的態度大都是類似以「掩耳盜鈴」的方式處理。在現實方面,阿Q是輸了別人,但在思想方面,他卻會找任何藉口解釋,讓自己滿意,好像自己才是贏家。

  像書裡有寫到阿Q被幾個人揍了一頓之後,卻能心滿意足的離開,這是因為此時的阿Q想著:「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話……。」阿Q就是以這種態度在過日子的,也不禁讓人佩服他的腦筋動得快。

  在書中,我看到人們自掃門前雪、逃避現實的心態。也許是因為在那樣的實空背景而造成的吧!貧窮的社會也為人民帶來幾分無奈。而阿Q,或許是因為本身太會找藉口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依舊可以過得很快樂,正是因為太自以為是,太會逃避現實,因此,他要求的是「精神上」的勝利,而非「實際上」的勝利。或許有時候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並不是件壞事,但是,如果將這種行為當成生活模式,變成習慣,就會變得看不清事實,永遠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殊不知外面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大。

阿Q這人有許多不可思議處,比方說他遭人打了,便會以一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以此方法,他達到了心裡的平衡。
然而他又是自傲的,他會下意識地認為如何如何才可稱為高尚,
不過真見著那如何如何時,他又認為那是低下的
──這是由於自卑而產生的比較心理,藉由在腦海裡的評斷滿足自尊。
而其他悲哀處如:欺善怕惡、人云亦云的道德觀,也就不作贅述。
他最後的死狀十分悽涼,原因為他認為革命挺威風而向官府自承其罪,
卻沒想到旁人是誤認他為打家劫舍的蠹賊,結果就這樣被斬了頭--
一直到死了都是懵懵懂懂。
其實這樣的一個人是悲哀的,他心裡追求著尊嚴;卻因為環境與文化的制挾,
使他只能因循苟且的意淫著所謂的自尊。
而壓制他的人們也是可悲的,因為其實他們本質全然相同──
與其說阿Q正傳是寫阿Q,不如說阿Q正傳裡各各都是阿Q!


《阿Q正傳》之所以轟動中國文壇,主要是讀者能從『阿Q』身上發現中華民族的病態。被欺侮時自命不凡的搬出所謂的『精神勝利』,自我解嘲,遇到比自己弱勢的人時,則高傲自大的欺凌對方。書中的主角『阿Q』,只是云云眾生中的一個小人物,可是在作者幽默、詼諧、戲謔的筆下,卻描寫得活靈活現,將所謂的『阿Q』個性突顯得栩栩如生,雖是小人物的故事,卻給人很大的啟示!
2006-12-13 8:26 am
啊Q正傳係咪總共得8章 + 注释

http://www.mh2003.com/mhss/mhss/mjzp/aqzz.htm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裡;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勳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哄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勳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裡其它許多複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註:《且介亭雜文•寄〈戲〉週刊編者信》)。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莊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蕩,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莊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裡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註:《二心集•答北斗雜誌社問》),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複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27: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2000051KK037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