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 "水陸法會" 做蓮位迴向 給他 ,是足夠, 你最好去參加 水陸法會唸經, 功德會大好多。
水陸法會的力量做大。
志蓮淨苑水陸法會 2006年12月23日至29日, 8:00am起, 另22日下午灑淨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83/483_13.html
水陸法會是佛教寺廟中所舉行的大型佛事活動,它的全稱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有的叫水陸道場、水陸齋,因為這種佛事是以供飲食為主,為超度水陸一切亡魂而設。水陸法會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一是對先亡者祖先幽靈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將此功德回施主自身及其眷屬,得以延壽增福,三是救濟六道眾生普超三界。
水陸法會的緣起,據《釋門正統》中記載:相傳梁武帝夢見一位神僧告訴他,六道四生受苦無量,為何不作水陸齋普濟他們?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該如何普濟法,梁武帝問了許多僧人,他們都說不知道。醒來後,梁武帝又問寶誌禪師,禪師建議他廣尋佛教經論,將會有個結果。於是,梁武帝把許多貝葉經搬到法雲殿,早晚披覽,經過三年時間,撰成水陸儀文。隨即在金山寺依儀修設。親臨法會,並詔僧祐律師宣讀儀文。這是水陸法會的肇始。
又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載,水陸法會經周、隋變亂後不再實行,唐高宗咸亨中(670-673年),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夢中受異人指點,得到梁武帝所撰儀文,水陸齋會流行天下。宋神宗熙寧中(1068-1077年),東川楊鍔根據梁武帝儀文,撰成《水陸儀》三卷,盛行於世。元祐年(1093年),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南宋時,史浩路過金山,見水陸法會之盛,乃施田一百畝,作《儀文》四卷,四時啟建水陸大齋,稱為「北水陸」。南宋末,志磐又根據史浩的《儀文》續成《新儀》六卷,稱為「南水陸」。由此可見,水陸法會是宋代興盛起來的。
元代和明代對水陸法會都極為重視。明代的袾宏見「北水陸」儀文前後錯雜,施行時也隨意變化,於是取「南水陸」儀文重加訂正,成為《水陸修齋儀軌》六卷。清代的咫觀又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十卷。現在通行的清道光間儀潤匯集袾宏訂正的《水陸儀軌》。
水陸法會有三大特點:一是時間長,多則四十九天,少則七天,最少也得三天。二是規模大,參加的僧人可多達千人,一般需要三兩百人,起碼不得少於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種常見法事無不包括在內,還要懸掛多則兩百餘幅,少則一百二十幅「水陸畫」。這些畫需要寬敞的大殿才能掛得下,因此,舉辦這樣的法會,非大寺廟莫屬。
「水陸畫」可分為三類:一是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諸天、明王、羅漢、護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國民間神祇,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 六甲 、八仙等。三是佛道和民間信仰並已漢化的龍王、閻王、六道中的畜生、餓鬼和其它鬼魂等。
在法會上懸掛「水陸畫」中的某些畫幅,就是代表要召請的某些「尊神」。再經下面所述的某種儀式,被請到的就光臨。法會後再恭送,送畢,將畫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這是一種專用的佛事人物畫,平時不能掛,更不能拆開單幅掛。
水陸法會的道場會為外壇和內壇。外壇多設於環繞大殿或法堂的廂房配殿中,是念佛誦經的壇場,遠不如內壇熱鬧,僅為法會烘托氣氛。內壇多設於寺廟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會活動的主要壇場,前來觀看的人特別多,現將外壇和內壇的情況具體介紹如下。
外壇六個場壇安排的內容和形式:
大壇,由二十四位僧人拜誦《梁皇懺》,所以又叫「梁皇壇」。此壇上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像,均有菩薩、羅漢等侍,兩側掛護法四天王像,後面掛十殿閰王及判官像。主壇供上述三佛和觀音菩薩、城隍老爺牌位,壇前安置讀經用的經台和香、花、水、果、燈等供品。
諸經壇,由七位僧人諷誦諸經。此壇後上方掛與大壇相同的三尊佛像,兩側掛護法神像。主壇供觀音菩薩立姿塑像,並置四個經台。
法華壇,由七位僧人誦《法華經》。此壇後上方掛以觀音菩薩為中心的諸大等覺位菩薩像,主壇供千手觀音立姿塑像,並內置有《法華經》的經函。
淨土壇,由七位僧人誦「阿彌陀佛」名號。主尊為阿彌佛立姿塑像,後掛極樂淨土圖。此壇兩側墻壁上,張貼有許多黃紙寫的蓮位牌,其文為:
佛力超荐□□□□□□生蓮之位
陽世□□□
華嚴壇,由兩位僧人閱《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壇主尊為毗盧遮那佛,兩側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主壇上還供內藏《華嚴經》的經函,經台上置誦經的經卷。
瑜伽壇,即施食壇,僅供夜間施焰口時使用,僧人由各壇臨時抽調。
有的水陸法會不設瑜伽壇,而設藥師壇。此壇兩側墻壁上,張貼有許多紙寫的「消災條」,上書「佛光普照□□□□長生祿位」。壇上要點二十九盞油燈,並有六個經台,供誦讀《藥師經》之用。
另設監壇一名,指揮內外壇一切事宜,相當於現場調度,名額計算在外壇內。以上外壇人員共四十八名。
內壇的活動主要有灑淨、結界、遣使發符、請上堂、請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聖和放焰口等,道場按七天進行:
第一天,大殿左前方樹起「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三更時對外壇「灑淨」,即遍灑法水並誦咒,使之成為淨土。四更時對內壇「結界」,即誦咒施法,使內外壇均與外界隔絕,不受干擾。五更「遣使發符」,即派遣鬼使神差發符,上呈佛、菩薩及所有天神,石召六道眾生,請大家都來赴會。
第二天,四更時「請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眾生的諸佛、菩薩、羅漢、明王、諸天及道教神仙等。其請法,即是在念誦聲中,恭恭敬敬地將這些「上堂」畫像懸掛起來。五更「奉浴」,即安排盛有香水的浴盆,象徵性地為請來的諸位「上堂」沐浴,以便齋戒。
第三天,四更時「供上堂」,即請諸位「上堂」正式臨壇開會。辦法是:在畫像下設供桌,桌上設名號牌位明及燈、香、花、果等。正中供桌上方,中掛毗盧遮那佛像,左掛釋迦牟尼佛像,右掛阿彌陀佛像;供桌前安置四個法台,台上放磬、鈴和經典等。座上為法會四位主持人:主法、正表、副表和齋主。五更「請赦」,即請神佛大發慈悲,使齋主之先亡父母及六道眾生脫離地獄諸苦難。午時設齋,請包括雲水僧在內的所有僧人就齋,名為「齋僧」。
第四天,三更時「請下堂」,也是用掛畫的方式,把居住在地面、水中的神靈和待超荐的六道眾生請來。四更時「奉浴」。五更時「說戒」,即說明此會遵守的戒條。
第五天,四更時僧眾合誦《信心銘》。五更時「供下堂」。午時齋僧。
第六天,四更時主法親祝「下堂」。午前放生。
第七天,五更時普供「上下堂」;午時齋僧;未時迎「上下堂」到外壇;申時「送聖」,即將法會的文告、符牒一律焚燒,為「上下堂」送行。法會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