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升中一的機制

2006-12-12 2:53 am
我想問小六升中一的機制???

回答 (2)

2006-12-12 2:56 am
✔ 最佳答案
教育統籌局昨日公布新升中派位機制,建議由07年9月開始,增加學校自行收生比例,自行分配的中一學額會由現時的20%增至30%,過去小六學生只可自行申請一間中學,日後可以增加至兩間;而統一派位則每間中學會有10%學額留作跨區申請,有教育界人士擔心,新機制會加劇「名牌」效應,傳統的名校中一學額會變為「搶手貨」。

統一派位 留10%跨區學生
 教統局昨日公布新中一派位機制,學校在統一派位的學額中,可以留給10%跨區的學生,讓家長在統一派位階段從全港選擇限定數目的中學,電腦派位的程序是首先處理跨區的學校選擇,才處理受校網限制的選擇。現時就讀小五學生將會成為首批通過新機制升中的學生,至於學校的組別,仍然維持三個。

 津貼中學議會前主席、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校長許俊炎昨日向本報表示,新中一派位機制,是偏向家長和學生,家長替子女選校時,都會選舉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故一些名校會較受歡迎,出現超額申請的情況,令到其學額極為搶手,而學校亦會取錄成績較佳的學生;反之,一些不是太出名的學校,便會無人問津,甚至可能面對收生不足的情況。

 另外,教統局亦會更新調整學生成績機制,不再沿用學能測驗試成績作調整之用,改為在06年開始,利用現時升中學生應考,用作編班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成績,每兩年抽取一次成績樣本,以最近兩次的成績樣本調整同校師弟妹在小學的校內成績,避免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考試壓力。

調整機制 棄用學能測驗
 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以往用學能測驗成績調整升中學生的校內成績,但經常受到非議,現時以學生的中一編班試成績作評估會較合適,他認為這個是最公平、壓力最少的方法。
2006-12-12 3:00 am
升中統一派位短期機制自2000/01學年起實施,升中學生的校內成績按其就讀小學的學生在1997/98至1999/2000學年取得的學能測驗成績加以調整;同一學校網內各校學生按其經調整的積分高低分為三個派位組別;第一組別的學生將首先獲分配學位,然後第二及第三組別。今年2月,教育統籌委員會轄下的“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發表諮詢文件,提出新的升中派位機制。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過去3年,每年第一組別的學生人數佔校內小六學生人數的百 分比最低的10所小學,其有關的百分比分別為何,以及第一組別的學生人數最少的10所小學的有關人數;

(二) 現行的派位機制能否反映
(i) 整體學術成績在過去數年有所提高的小學的努力;及
(ii) 學習能力極高的學生的學術表現;

(三) 其他地方有否採用類似香港現行或諮詢文件中建議的中學派位機制,包括有否採用以同校過去學生的成績來調整學生校內成績的做法;若有,有關的機制的詳情;及

(四) 鑒於諮詢文件建議以“中一入學前測驗”取代以同校過去學生的學能測驗成績,作為調整校內成績的工具,這項建議有甚麼可取之處?


教育統籌局局長的書面答覆:

(一) 在現行的升中統一派位機制下,學生派位組別的劃分是以學校網為單位,即在同一學校網內的學生,會按他們經調整的積分高低排列次序,平均劃分為三個派位組別,每個組別佔網內學生的三分之一。派位組別是用作處理學位分配的優次。由於派位組別以校網內學生的相對表現釐定,並不能正確反映和比較全港學生的成績。此外,由於各個學校網的學生人數並不相同,網內各個派位組別的學生人數亦會有差異,故找出某些學校的某一組別學生比例及人數作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二)(i) 現時的中一派位機制是以各小學最後三年學能測驗的平均成績作為調整工具,以調整升中學生在小學的校內成績。縱使學能測驗已在2000年取消,研究顯示,整體而言,成績還是有近八成半的準確度。但不得不承認,學能測驗數據的可靠性 會隨時間的過去而逐漸減低。很多小學及家長都認為這不公平。對於努力求進、持續冒升及新開辦的小學而言,它們感到努力的成果沒有得到認同。此外,很多中學認為繼續沿用現時調整機制,會進一步擴闊校內學生能力差異,增加教學的困難。


(ii) 由於派位組別的劃分是以升中學生的校內成績為基礎,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能在校內評估取得較佳的成績,因此有較大機會被劃入較高的派位組別。

(三) 至於學生由小學升中學的安排,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按本身的情況及教育系統的發展有不同的做法:有些純以就近入學的原則作出安排(例如中國、南韓、新西蘭),有些採用高度篩選性 的公開考試(例如新加坡)。至於本港現時的中一派位機制是經過數十年演變而來的,當中貫徹着教育理念、歷史和照顧當前的教育發展。據我們所知,沒有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中一派位機制跟我們的完全一樣。

(四) 小組報告書提出兩個調整學校校內成績的方案,即繼續沿用昔日的學能測驗數據,或以“中一入學前測驗”取代學能測驗成績。小組認為後者是較為可取。上述第(二)(i)段已提及沿用昔日學能測驗的問題。用“中一入學前測驗”作調整工具可更真實反映學校間的整體相對表現。唯一的憂慮是操練可能會加劇。為了減少操練誘因,小組建議,倘這方案獲得接納,應隔年抽取成績樣本,並以兩次抽樣的平均成績,調整來屆升中學生的校內成績。這樣,學生的派位組別仍是基於他們的校內成績。同時,由於“中一入學前測驗”的結果不會直接影響參與測驗的學生的派位結果,可減低操練的誘因。此外,由於“中一入學前測驗”是以課程為綱領,可避免扭曲小學的課程,即使部分小學可能因它是調整工具而特別重視學生在中、英、數方面的表現,亦可減少無意義的操練。事實上,“中一入學前測驗”是現有的評估工具,中學以它的結果作為編班及為中一新生安排「拔尖保底」的參考。即使以它作為調整工具,學生亦毋須應付額外的評估。


收錄日期: 2021-04-23 14:2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1000051KK030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