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甚麼?
回答 (4)
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古代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庭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
[編輯] 中國的宦官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絶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臺,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之後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稱為「第二次宦官時代」。至於「太監」一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明初交趾監軍馬騏逼使交趾脫離中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遍佈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編輯] 宦官的來源
閹人最初的來源是受過宮刑的犯人。到了宦官有機會掌權,開始亦有人為了作宦官而接受閹割。隋朝以後,宮刑被廢止作為正式的刑罰,宦官應以自願被閹割者居多。到了明朝,被閹作宦官者,除了部份是來自南方被擄的外族小孩(如鄭和);多是自願閹割的人。明朝太監的閹割本來應該是由宮廷負責,民間自行閹割是被禁止的;但這項禁令從未被認真執行。明代中葉,民間曾經出現大批自閹後入不了宮,作不了太監的人,被稱為「無名白」。
[編輯] 中國著名的宦官
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而齊桓公也因為這件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刁豎。桓公病危時刁豎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絶而死。之後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沒人替桓公收屍。
趙高:秦朝時宦官。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
鄭眾:平竇憲之亂。
蔡倫:(約63年—121年),東漢時宦官,相傳是紙的發明人。
張讓:東漢十常侍之首。
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中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
高力士: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
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
仇士良:唐朝專權宦官,神策軍中尉,在甘露之變中果斷劫持唐文宗,致使李訓、鄭注等為首的朝臣集團圖謀剿滅宦官干政勢力的努力失敗,從此唐朝中央政府徹底被宦官集團控制。
童貫:宋朝一名宦官;曾在小說《水滸傳》出現。
鄭和:(1371年-1435年)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
王振:明朝第一名當權宦官,引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
劉瑾:明朝時當權宦官,後被凌遲處死。
馮寶:明朝權宦之一。
魏忠賢:明朝時宦官,以敗壞朝政著名。
安德海:清朝慈禧的最愛。後來出京辦貨,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祖訓逮捕處斬。
李蓮英: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
宦官,也稱太監、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宦官,也稱太監、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庭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
“太監”一詞,最早出現於遼代,是遼代政府機構中的官員。遼代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皆設有“太監”。元代因襲遼制,所設各監也多有“太監”。元代太監是諸監中的二級官吏,並非儘是刑餘之人。
到了明代,太監才和宦官發生較固定的關係。充當太監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卻不盡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因為清代的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監之稱,所以,宦官與太監也就混為一談了。
中國封建社會裡皇宮中專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有產物。歷史上多次發生宦官專權﹑干預朝政﹐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有重要影響。
&n bsp; &;nbs p; 宦官指經過閹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後進入皇宮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員﹐此後亦用以泛指宦者。宦官來源不一﹐有自宮﹐因罪被宮﹐進貢﹐拐賣﹑挑選後被強行閹割而成等。史書上對宦官稱謂很多﹐如以曾經閹割稱為閹宦﹑刑臣﹐以任職宮中稱為內侍﹑中官﹐以官職稱為軍容﹑太監﹐以服飾稱為貂璫﹐尊之為公公﹐貶之為宦孽等。
&n bsp; &;nbs p; 宦官制度始於周代﹐《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人數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但由於宦官侍君側﹐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春秋戰國時﹐齊豎刁﹑宋伊戾等個別宦官開始擠入統治者的行列﹐參與政治活動。秦漢時﹐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宦官制度也在強化﹐對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宮內範圍﹐正式進入政治領域。秦朝宦官趙高任中丞相﹐勢力足以總攬朝政﹐策動廢立。漢朝宦官擔任的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但從制度上來說﹐宦官仍屬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監督。東漢以後﹐內官職屬全部由宦官擔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樣享有俸祿﹑食邑﹑食租。從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權力體系﹐成為一種特殊的﹑干預國家政治的勢力。“宦官”一詞亦正式見於《後漢書》。和帝以後﹐幼帝頻更﹐母后臨朝﹐導致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在權力鬥爭中﹐宦官集團得勝﹐出現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勢力遍於各州郡﹐禁軍亦為其把持的局面。
&n bsp; &;nbs p; 魏晉以後﹐接受前代的教訓﹐歷代對宦官干政均有嚴格限制﹐但都由於沒有觸動宦官制度而終成空文。唐朝自玄宗以後﹐宦官可裁決一般政事﹐監軍﹑統兵出征。安史之亂後﹐宦官擔任的樞密使可代替皇帝裁決政務﹐宦官還出任兵部尚書﹑觀軍容使﹐統領神策軍﹐充當節度使等﹐宦官典軍成為定制。其勢力的強大﹐以致唐朝後期從肅宗到昭宗十三帝﹐無一不是宦官所立。真所謂“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皇帝與官僚聯合反宦官的鬥爭﹐“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之變”均以朝官慘敗而告終。
&n bsp; &;nbs p; 宋朝童貫掌兵權20年﹐有“媼相”之稱。元朝的侍衛制度雖不利於宦官竊權﹐但仍有宦官插手廢立。
&n bsp; &;nbs p; 明朝皇權空前膨脹﹐宦官制度發展到頂點﹐其機構的龐雜﹐人員的冗濫﹐為史上僅見。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硃﹐實權凌駕於內閣首輔之上。明朝後期﹐閣臣被任命後要先去拜見司禮大璫。掌管東廠的司禮監太監“權如總憲”﹐東廠作為“朝廷心腹”﹐可以偵察王府以下臣民。明朝滅亡前夕﹐城防大權全部由宦官掌握﹐終至開門迎降。但是﹐明代宦官未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顯赫的宦官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其命運仍操縱在皇帝手裡。
&n bsp; &;nbs p; 清代宦官制度比較嚴格﹐規定不准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宦官干政的程度已遠遜於前朝。
2006-12-17 23:16:43 補充:
趙高 高力士
2006-12-17 23:20:00 補充:
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趙高:秦朝時宦官。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 鄭眾:平竇憲之亂。 蔡倫:(約63年—121年),東漢時宦官,相傳是紙的發明人。 張讓:東漢十常侍之首。 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中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 高力士: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 鄭和:(1371年-1435年)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 魏忠賢:明朝時宦官,以敗壞朝政著名。 安德海:清朝慈禧的最愛。後來出京辦貨,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祖訓逮捕處斬。 李蓮英: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
參考: yahoo
宦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古代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庭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
[編輯] 中國的宦官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絶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臺,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之後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稱為「第二次宦官時代」。至於「太監」一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明初交趾監軍馬騏逼使交趾脫離中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遍佈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編輯] 宦官的來源
閹人最初的來源是受過宮刑的犯人。到了宦官有機會掌權,開始亦有人為了作宦官而接受閹割。隋朝以後,宮刑被廢止作為正式的刑罰,宦官應以自願被閹割者居多。到了明朝,被閹作宦官者,除了部份是來自南方被擄的外族小孩(如鄭和);多是自願閹割的人。明朝太監的閹割本來應該是由宮廷負責,民間自行閹割是被禁止的;但這項禁令從未被認真執行。明代中葉,民間曾經出現大批自閹後入不了宮,作不了太監的人,被稱為「無名白」。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8: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1000051KK028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