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德國藝術家生平

2006-12-12 12:00 am
我需要德國藝術家生平50-100字,作品5件,加上你的感想150字
(多點)

回答 (3)

2006-12-12 12:08 am
✔ 最佳答案
才華橫溢的德國藝術家Karla Gaenssler將於2000年11月8日至2001年1月31日在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圖書館畫廊舉行她在香港的首個展覽。

Karla Gaenssler是畫家、雕塑家、版畫家,亦是藝術導師,堪稱多才多藝。她擅長運用不同材料,如人手造紙、石頭、金屬等,營造藝術美感,引發讀者的好奇和讚嘆。

台灣詩人鄭愁予非常喜歡Karla Gaenssler的雕塑和繪畫。他表示:"她的作品有渾然的岩石的質感,無論她使用的材料是岩石、木材、金屬或一方白紙,我們都可以看到屬於大自然的構成肌理,同時感覺到屬於人迸發著的意志力量,以及令你會心的喁喁私語。"

他又說:"她的作品多半是安詳的,而又有一種'非如此不可'的藝術安排,就像'自然'安祥地安排岩石,於是她移情岩石,'自然'的安祥與力的歛聚才是她的主題。"

Karla Gaenssler在德國的魯道爾施塔特出生,在萊比錫馬克斯大學接受藝術教育。自1979至85年間,她在柏林藝術學院修習雕塑學。畢業後,她曾在多個城市展出作品,包括柏林、德累斯頓、薩爾費爾德等德國城市。

這是Karla Gaenssler首次向香港讀者展示近作。她將應邀訪問香港,親自為展覽揭幕。
參考: me
2006-12-12 12:15 am
畢加索 (Picasso Picasso , 1881-1973)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几個面的結构。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几個方面,并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气勢,是這种轉變的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气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從不執意拒絕接受現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壓力,也從不否定無論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或是來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動和激勵;他從不對他同時代的人在文化和語言方面提出的主張視若無睹,也從不對古老的歷史文明或者所謂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啟示視而不見,這也正是這位藝術家的特點之一。但是,他既不喬裝打扮,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緊抓現實不放的作風,永遠保持著他那异乎尋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熱情。

 有了畢加索,繪畫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現形象方面不僅得以再現現實的外表,和通過現實來表達情感,而且還表現有關對現實本身的感覺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表現就變為講述,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在每一幅繪畫中都能發揮作用。繪畫不再是形體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詩情畫意的手法來體現視覺表象,繪畫成為藝術家面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觀敘述。肉眼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外表形式与繪出的形象二者之間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經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藝術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闖蕩,去尋找“圖式”和“印象”;因為藝術家本身就帶有自身丰富的認識經驗和感情經驗。因此,從不臨摹實物作畫的畢加索就曾說過:“我不是在尋找,而是在發現。”

《亞威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他后妻杰奎琳的《綠衣女肖像》
《坐著的裸體吉普賽人》

http://www2.museopicassomalaga.org/i_02_1frameset.htm
參考: www.picasso.fr
2006-12-12 12:10 am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1: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1000051KK018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