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最早於何時何地種植「旱稻」和「水稻」?
關於亞洲稻的起源中心問題﹐爭論頗多。根據中國學者丁穎的研究﹐在中國迄今所發現的3個野生稻種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藥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中﹐普通野生稻的性狀與栽培稻的秈稻最相類似﹐且二者易於雜交結實﹐故可認為是亞洲栽培稻的祖先。這個野生稻種在雲南﹑廣東﹑廣西和台灣等省(自治區)的主要河流流域和沼澤地有廣泛分布(圖2 野生稻
圖片參考:
http://210.240.193.70/xency/FontImage/G/BJ/T00010.Bmp
.主 張印度起源說。現在多數學者認為雲南和阿薩姆一帶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由此向西﹑向南傳入印巴次大陸和中南(印度支那)半島﹐向東傳入中國南方和長江流 域﹔然後由中國中﹑南部或由華北經朝鮮傳入日本。非洲現在種植的普通栽培稻是10世紀前後由阿拉伯人傳去的。分布於西非的非洲稻曾隨移民傳到中南美洲﹐但 幾乎未向其他地區擴散。
水稻和陸稻 野生稻自生於沼澤地區。關於水稻和陸稻的分化過程﹐也有不同意見。一般認為由野生稻馴化演變最初形成的栽培稻種是水稻﹔陸稻是栽培稻適應旱地生態條件而形 成的變異型﹐在有水層的土壤上也能生長。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陸稻有較強的耐旱性﹐根系較發達﹐表皮較厚﹐氣孔較少﹐裂生通氣組織僅有殘存。水稻特別是浮稻 和深水稻則根部與莖葉間有裂生通氣組織貫通﹐故耐澇性強。浮稻和深水稻分布於江河下游低窪地帶和湖泊沿岸的窪堤﹑塘田﹑湖田。浮稻浮生水中﹐地上莖節能發 根﹑分蘗﹐並隨水位上漲而伸長﹐莖長可達5米以上﹔深水稻莖高170~270厘米﹐生存的水深可達140厘米左右。水稻和陸稻都有秈型和粳型。
秈稻和粳稻 是栽培稻種的兩大類型或亞種﹐也有主張再加一個爪哇型的。對於二者之間的親緣關係﹐一般認為秈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是秈稻的變異型。日本學者曾把秈和粳定名為印度型和日本型。丁穎把秈稻定名為秈亞種(O.sativa ssp.hsien )﹐粳稻定名為粳亞種 (O.sativa ssp.keng )﹐ 以反映二者的親緣關係。但周拾祿根據中國北方距今5000年以上文化遺址和江漢平原﹑江浙一帶以至雲南西部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粳稻的事實﹐以及根據具有野生 稻特性的“塘稻”可與某些粳稻品種雜交結實的事實﹐認為粳稻不是由秈稻演變而成的生態變異型﹐而是兩個亞種。近代的酯
圖片參考:
http://210.240.193.70/xency/FontImage/G/JP/A00482.Bmp
的測定也證實秈稻和粳稻在遺傳上是異源。因此秈稻與粳稻的起源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秈稻和粳稻的主要區別是﹕秈稻株形鬆散﹐分蘗強﹐葉色較淡﹐易落粒﹐成熟較快﹐通常無芒﹐米粒細長﹐穎毛短而散生﹐煮飯黏性較弱而脹性較好﹐適應於高溫﹑ 多濕的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淮河以南的平地﹑低地。粳稻株形緊湊﹐分蘗弱﹐葉色較深﹐不易落粒﹐成熟較慢﹐有些品種有芒﹐米粒短厚﹐ 穎毛長而密或無穎毛﹐煮飯黏性較強而脹性較差﹐適應溫帶氣候﹐且較耐寒﹐在中國除太湖地區外﹐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各地。雲貴高原是在低海拔種秈稻﹐高海拔 種粳稻﹐中間地帶則秈粳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