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皮膚性質?

2006-12-11 6:31 am
我想知自己的塊面係咩性質...我T字位比較油,但臉至下巴就較干.
5知係油性定混合性?請問點先可以分到呢?

回答 (3)

2006-12-11 7:25 am
✔ 最佳答案
一般而言,臉部膚質可分為乾性、油性、混合性及中性,人人都能分辨出來﹕

乾性——感到乾燥,較易脫皮,毛孔較細。若非使用專為乾性皮膚而設的潔臉劑,加上洗臉後不立即塗護膚品,個多小時仍會感到繃緊,容易痕癢。

油性——皮脂分泌旺盛,常常油光滿臉,毛孔容易因栓塞而變得粗大,也容易長粉刺與暗瘡。洗臉後即使不用護膚品,不出10分鐘,皮脂已分泌出來。

混合性——俗稱「T字位」的額頭和鼻子分泌較多皮脂,兩頰則較乾,甚至稍微脫皮,大部分人的膚質屬此類。

中性——肌膚光滑幼嫩,看不見毛孔,沒有乾燥脫皮,發育期前的兒童多屬此膚質,成年人則甚少。

只要平日多留意自己的皮膚,便能區分不同膚質。

至於敏感肌膚,則指皮膚對日常無害的東西都有反應,如天氣轉變和污染的空氣等。「從冷氣的室內走到較熱的室外,又或身處塵埃較多的環境,有些人的皮膚便變紅或痕癢。」何麗容稱,只好盡量避免來往溫差大或污染的地方。

護膚品多提供對應不同膚質的產品。一般情下,只要按自己的皮膚性質選購便可,只是要留意﹕

1、季節變化

秋冬快到,天氣較乾燥,肌膚水分蒸發較多,可選擇較滋潤的產品保濕。

2、是日狀態

偶爾出現粉刺或暗瘡的話,可暫停使用面霜或潤膚露,以免毛孔再度受堵塞。

3、因「年」制宜

不同年齡的肌膚,狀態也不同。好像年輕肌膚,水分充足,便毋須使用太多護膚品。

4、貪多過敏

美容專櫃售貨員多推薦一系列的產品,從洗臉乳、收縮水、精華素、美白、去皺、潤膚露,到眼霜等,未計化妝品,一早起來,臉上已塗上6、7種產品,可以想像有多少化學物停留在皮膚上。各種產品的成分在臉上起化學作用,過往沒有過敏問題的皮膚,也會變得過敏。

5、提防大敵

陽光是美麗肌膚的大敵,每天應塗上防曬劑。

6、敏感參考

可選用專為敏感肌膚而設的護膚品,大原則是選擇無色素及無香料的產品,以防肌膚受過多化學物刺激。要知道,註明「敏感肌膚適用」的產品不一定不會引起過敏,但可作為選購時的參考。

7、當機立斷

一旦使用後皮膚出現問題,無論產品多昂貴,都應立即停用。

8、花心無益

坊間流傳,不要持續使用同一牌子的護膚品,應不時轉用不同品牌的產品,否則再起不到護膚功效,這並不可信。「如沒有引起問題,何須轉用別的﹖」何麗容反問。
2006-12-11 7:53 am
你要知道自己皮膚係中性,乾性,油性,混合性
乾性皮膚
指的是因為表皮含水量偏低,容易產生乾燥脫皮的情形。乾性皮膚天生皮脂分泌不足,缺乏水分,臉部看起來缺乏光澤,甚至容易出現細紋。
肌膚特徵
*很容易乾燥、脫皮、發紅、發癢。
*因粗糙不易上粧。
*洗完臉後,會明顯地覺得皮膚繃得很緊。
*皮膚較薄,接近皮膚表面處可清楚看到細小血管。
*很少有長痘子or面皰的困擾。
*乾、冷氣候會讓皮膚變得較差。
油性皮膚
指臉部油脂分泌量較高的膚質。比乾性皮膚及正常膚質的人有過量且較厚的皮脂油。
*很容易出油,產生滿臉油光。
*很容易長痘痘。
*很容易脫粧。
*表皮摸起來略為粗厚。
*毛細孔大而且略顯粗黑,經常產生暗瘡、面皰、粉刺問題。但不容易產生皺紋。
*頭皮易出油發癢,需要勤洗頭。
*濕熱的氣候會讓膚質狀況變得較差。
混合性皮膚
是指在臉部的不同區域,具有效大差異性的膚質特性,最常見的T字部分(額頭、鼻子、下巴)
呈現油性膚質,而臉頰、眼睛四周部位則為中性或乾性膚質。同一臉上同時具有乾性皮膚及油性皮膚的特點,這些部位也容易產生與乾性或油性皮膚相同的問題。
*覺得自己的皮膚不太粗厚,也不太薄。
*毛細孔只在鼻側、鼻頭、額際略為明顯。
*洗臉後兩頰徵有緊繃現象,但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不常受暗瘡的困擾,只是偶爾會因某方面的失調,長一兩粒暗瘡

如你和你的朋友想學化妝, 我可以教,(免費)
課程內容包括:
皮膚護理/基本底妝/面型修飾/日常化妝/新娘化妝等
你想對自己的皮膚有更深入的了解及更深入的美容護膚的方法
想在美容化妝上發展,只要18歲就可加入公司成為美容顧問,邊學邊做.幾好
公司 逢 (星期二) 12:00 - 2:00 教你有關美容及化妝上專業知識,都係免費,好好玩,學到很多護膚常識, 自己能幫助自己,亦可幫助別人,解決皮膚上難題, 約同朋友一齊去學
可以聯絡我,kitty leung 63556551
[email protected]
2006-12-11 7:49 am
我有皮膚分析問卷, 可以e-mail:
[email protected]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0000051KK055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