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係咩人黎?

2006-12-11 5:12 am
周恩來係咩人黎?

回答 (5)

2006-12-12 5:22 am
✔ 最佳答案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1949年—1954年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中國共產黨將其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簡歷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
1910年——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入讀書院和小學堂。
1913年——入讀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南開學校畢業,赴日留學。
1919年——返回中國,參加天津學生界的五四運動。加入覺悟社。入讀南開學校大學部(今南開大學)。
1920年——赴法留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1923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歐支部,任書記。擔任中國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1924年——返回中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8月1日,作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南昌起義。
1928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為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12月,就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1935年——遵義會議委託周恩來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1937年——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
1945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任政府總理(直至去世),併兼任外交部長(1949年 - 1958年)。
1972年——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但未能及時展開治療。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中國共產黨職務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1956年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1973年-1976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56年-1976年

1930以前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祖籍浙江紹興,其家譜記載先祖是宋朝學者周敦頤,並且與魯迅(即周樹人)同宗。近幾代祖先在衙門做師爺。

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周貽庚來到東北,先在鐵嶺銀崗書院學習,半年後轉入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小學,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3年7月畢業,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關學校學習。後在日本的明治大學學習至1918年。

1919年因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獲釋後,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南開學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的評語是"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儘力" 。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孫中山推行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周恩來1924年任國民黨在廣州建立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1926年發生「中山艦事件」後辭去政治部主任之職。1926年去上海。1927年發動上海工人武裝暴動,迎接北伐臨近上海的國民革命軍。

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後國共合作分裂,他於8月1日與賀龍、葉挺、朱德等人一起發動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25年與鄧穎超結婚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

1930-1937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周恩來於1934年隨紅軍長征。長征初期,周恩來因未阻止博古、李德等人繼續執行王明「左傾」路線,受到了劉少奇、毛澤東等人的批評。但是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折損過半,使他認識到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對毛澤東重掌軍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遵義會議決議,周恩來為黨委任的,對軍事行動下最後決定的人,但實際軍事工作由毛澤東主持。遵義會議後,成立以周恩來為首,毛澤東和王稼祥為成員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稱新「三人團」),對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兵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促成國共兩黨的抗擊日本入侵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南方局書記,作為共產黨的代表長駐當時的中華民國陪都重慶。

1937-1949
1939年7月,因墜馬右臂骨折,導致右臂殘疾。

1941年發生皖南事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典故: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作為共產黨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張群、美國方面馬歇爾將軍組成三人委員會,談判停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的協議。

1949-196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國務院(1954年10月25日前稱政務院)總理,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

1949年-1952年他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準。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四個現代化)目標。1956年1月,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會後主持制訂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十二年科技規劃),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困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60年8至9月間,他主持制定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個方針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通過。

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1962年1、2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倡「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這四句話歸納起來就是:實事求是。」1963年1月,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他特別關注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他對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都給予特殊的關注。

1949年-1958年間周恩來還兼任外交部長,參與制定和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韓戰時期,他領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工作。1953年12月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了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使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1955年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抵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在會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促進了會議的成功,會後訪問了印度尼西亞,雙方簽訂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解決了印尼華人的國籍問題。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的外國人士。

根據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由於為了和蘇聯爭奪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控制力,並且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政府勢力以進行輸出革命,周恩來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受到譴責。印尼1965年的排華事件和周恩來指揮下企圖幫助印尼共產黨發動政變密切相關。

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為保證國家機關的正常運作與社會的安定,利用各種渠道從不同的方面去減少動亂帶來的影響;在毛澤東的默許下,保護了部分受衝擊的黨內外著名人士。1972年被查明罹患膀胱癌,但未得到及時治療而被迫帶病工作。文革末期,周恩來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對於復出後的鄧小平給予大力的支持。1972年2月,同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談,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9月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會談,簽署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因膀胱癌於北京市逝世。
2006-12-11 8:53 pm
周恩來(1898~1976)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1949~1976)。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并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2年和趙世炎(后來是黨的前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后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4年秋回國后,曾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并先后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長。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共5人)。國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見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當時中共中央在上海處于秘密狀態下工作。他為保証中共中央的安全,為聯系和指導各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省遵義縣城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當時駐在陝西西安的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由于反對蔣介石拒絕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發動了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周恩來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結抗日局面在中國出現。

  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制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線工作,努力團結各方面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并先后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結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后,為制止內戰他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夏全面內戰爆發。此后他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直任政府總理,曾兼任外交部長,并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頭几個五年計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組織實施的。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和科學文化工作給予特殊的關注,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他參與制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次會議解決了印度支那問題,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間關系的准則。1955年在亞非29國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他先后訪問過歐、亞、非几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同林彪、江青集團的破壞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為使黨和國家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黨內外干部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為實現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貢獻。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朮現代化的號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周恩來在20年代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

相關作品:

  《周恩來傳 (1898-1949)》   《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   《周恩來手跡大字典》
  《周恩來總理生涯》   《周恩來軍事文選(1-4卷)》   《周恩來手跡選(1--6卷)》
  《毛澤東與周恩來》   《周恩來生平 (上下)》   《毛澤東 周恩來 劉少奇 朱德 鄧小平 陳云格言》
  《偉人的詠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陳毅詩詞》   《周恩來:思想與實踐》   《世界偉人周恩來》
  《周恩來的魅力》   《周恩來經歷記述》   《周恩來在一九四九年和談中》
  《周恩來談人生》   《周恩來家世》   《周恩來飛往萬隆》
  《毛澤東周恩來與長征》   《一代偉人周恩來》   《周恩來的人際世界》
  《周恩來在上海》   《周恩來畫卷》   《大地之子周恩來(上下卷)》
  《周恩來畫冊》   《老外交官回憶周恩來》   《周恩來外交風云》
  《周恩來與共和國將軍》   《周恩來與共和國元帥》   《周恩來與國民黨高級將領》
  《“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來》   《歷史漩渦中的蔣介石與周恩來》   《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
  《我演周恩來》   《周恩來傳》   《周恩來軍事生涯》
  《周恩來與他的世紀》
2006-12-11 1:13 pm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1949年—1954年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中國共產黨將其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簡歷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
1910年——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入讀書院和小學堂。
1913年——入讀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南開學校畢業,赴日留學。
1919年——返回中國,參加天津學生界的五四運動。加入覺悟社。入讀南開學校大學部(今南開大學)。
1920年——赴法留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1923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歐支部,任書記。擔任中國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1924年——返回中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8月1日,作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南昌起義。
1928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為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12月,就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1935年——遵義會議委託周恩來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1937年——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
1945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任政府總理(直至去世),併兼任外交部長(1949年 - 1958年)。
1972年——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但未能及時展開治療。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中國共產黨職務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1956年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1973年-1976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56年-1976年

1930以前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祖籍浙江紹興,其家譜記載先祖是宋朝學者周敦頤,並且與魯迅(即周樹人)同宗。近幾代祖先在衙門做師爺。

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周貽庚來到東北,先在鐵嶺銀崗書院學習,半年後轉入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小學,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3年7月畢業,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關學校學習。後在日本的明治大學學習至1918年。

1919年因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獲釋後,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南開學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的評語是"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儘力" 。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孫中山推行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周恩來1924年任國民黨在廣州建立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1926年發生「中山艦事件」後辭去政治部主任之職。1926年去上海。1927年發動上海工人武裝暴動,迎接北伐臨近上海的國民革命軍。

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後國共合作分裂,他於8月1日與賀龍、葉挺、朱德等人一起發動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25年與鄧穎超結婚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

1930-1937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周恩來於1934年隨紅軍長征。長征初期,周恩來因未阻止博古、李德等人繼續執行王明「左傾」路線,受到了劉少奇、毛澤東等人的批評。但是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折損過半,使他認識到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對毛澤東重掌軍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遵義會議決議,周恩來為黨委任的,對軍事行動下最後決定的人,但實際軍事工作由毛澤東主持。遵義會議後,成立以周恩來為首,毛澤東和王稼祥為成員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稱新「三人團」),對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兵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促成國共兩黨的抗擊日本入侵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南方局書記,作為共產黨的代表長駐當時的中華民國陪都重慶。

1937-1949
1939年7月,因墜馬右臂骨折,導致右臂殘疾。

1941年發生皖南事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典故: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作為共產黨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張群、美國方面馬歇爾將軍組成三人委員會,談判停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的協議。

1949-196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國務院(1954年10月25日前稱政務院)總理,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

1949年-1952年他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準。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四個現代化)目標。1956年1月,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會後主持制訂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十二年科技規劃),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困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60年8至9月間,他主持制定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個方針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通過。

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1962年1、2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倡「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這四句話歸納起來就是:實事求是。」1963年1月,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他特別關注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他對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都給予特殊的關注。

1949年-1958年間周恩來還兼任外交部長,參與制定和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韓戰時期,他領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工作。1953年12月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了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使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1955年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抵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在會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促進了會議的成功,會後訪問了印度尼西亞,雙方簽訂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解決了印尼華人的國籍問題。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的外國人士。

根據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由於為了和蘇聯爭奪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控制力,並且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政府勢力以進行輸出革命,周恩來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受到譴責。印尼1965年的排華事件和周恩來指揮下企圖幫助印尼共產黨發動政變密切相關。

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為保證國家機關的正常運作與社會的安定,利用各種渠道從不同的方面去減少動亂帶來的影響;在毛澤東的默許下,保護了部分受衝擊的黨內外著名人士。1972年被查明罹患膀胱癌,但未得到及時治療而被迫帶病工作。文革末期,周恩來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對於復出後的鄧小平給予大力的支持。1972年2月,同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談,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9月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會談,簽署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因膀胱癌於北京市逝世。
2006-12-11 6:56 am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1949年—1954年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中國共產黨將其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簡歷

*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
* 1910年——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入讀書院和小學堂。
* 1913年——入讀天津南開學校。
* 1917年——南開學校畢業,赴日留學。
* 1919年——返回中國,參加天津學生界的五四運動。加入覺悟社。入讀南開學校大學部(今南開大學)。
* 1920年——赴法留學。
*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 1923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歐支部,任書記。擔任中國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 1924年——返回中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8月1日,作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南昌起義。
* 1928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為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12月,就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 1935年——遵義會議委託周恩來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 1937年——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
* 1945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4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任政府總理(直至去世),併兼任外交部長(1949年 - 1958年)。
* 1972年——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但未能及時展開治療。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

1930以前
1924年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放大
1924年黃埔軍校的周恩來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祖籍浙江紹興,其家譜記載先祖是宋朝學者周敦頤,並且與魯迅(即周樹人)同宗。近幾代祖先在衙門做師爺。

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周貽庚來到東北,先在鐵嶺銀崗書院學習,半年後轉入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小學,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3年7月畢業,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關學校學習。後在日本的明治大學學習至1918年。

1919年因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獲釋後,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南開學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的評語是"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儘力" 。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孫中山推行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周恩來1924年任國民黨在廣州建立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1926年發生「中山艦事件」後辭去政治部主任之職。1926年去上海。1927年發動上海工人武裝暴動,迎接北伐臨近上海的國民革命軍。

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後國共合作分裂,他於8月1日與賀龍、葉挺、朱德等人一起發動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
放大
1925年與鄧穎超結婚1930-1937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周恩來於1934年隨紅軍長征。長征初期,周恩來因未阻止博古、李德等人繼續執行王明「左傾」路線,受到了劉少奇、毛澤東等人的批評。但是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折損過半,使他認識到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對毛澤東重掌軍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遵義會議決議,周恩來為黨委任的,對軍事行動下最後決定的人,但實際軍事工作由毛澤東主持。遵義會議後,成立以周恩來為首,毛澤東和王稼祥為成員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稱新「三人團」),對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兵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促成國共兩黨的抗擊日本入侵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南方局書記,作為共產黨的代表長駐當時的中華民國陪都重慶。

[編輯] 1937-1949

1939年7月,因墜馬右臂骨折,導致右臂殘疾。

1941年發生皖南事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典故: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作為共產黨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張群、美國方面馬歇爾將軍組成三人委員會,談判停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的協議。

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
2006-12-11 5:19 am
周恩來(1898~1976)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1949~1976)。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并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2年和趙世炎(后來是黨的前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后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54: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0000051KK050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