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瀕危鳥類的名字和簡介?有20分嫁!

2006-12-11 4:35 am
急!DO功課!

回答 (2)

2006-12-11 4:47 am
✔ 最佳答案
第一種





黑嘴鷗
回目錄




學名:Larus saundersi
英文:Saunder's Gull.
全長:33公分。





















黑嘴鷗,繁殖於中國和蒙古北部湖畔水域,冬季南遷避寒於東部沿岸遼寧雙台子河口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樂河河口、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至廣東沿海地區,以及臺灣西海岸。現今全世界的黑嘴鷗只剩2,000餘隻(1993),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認定為稀有野生動物,列為二級保育動物,受到高度的重視。
臺灣的度冬區分布於大肚溪口附近和嘉義縣東石鄉海岸。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抵台,大約有260~270隻在大肚溪口伸港段度冬,佔全世界族群數十分之一以上。
大肚溪口泥灘之招潮蟹,為黑嘴鷗之主要食物;東北季風過強,無法飛行捕食時,亦會搶奪中杓鷸捕到的招潮蟹(黃,1995)。

第二種
卷羽鵜鶘
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80釐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
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裏,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于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第三種





小杓鷸
回目錄




學名:Numenius minutus
英文:Little Whimbrel.
全長:32公分。





















小杓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季南遷於菲律賓群島、摩鹿加、西里伯斯、阿蘆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在臺灣地區為每年8~9月以及翌年4~5月春秋兩季的過境鳥,其族群稀少;除中部之大肚溪口南岸以及北岸之火力發電廠附近出現的族群較多以外,淡水河沿岸與宜蘭地區,數量均稀少。由於其族群甚少,已被列為國際瀕臨絕種之保育鳥類。
產於新大陸之愛斯基摩杓鷸N. borealis,與小杓鷸很相似,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同一種,牠們是前世紀美洲最多的鳥類之一,遷徙期間在美洲平原相當普遍。由於過境時大量被獵殺為食,族群數量於本世紀初已急劇減少,且曾被認已是絕跡鳥類,卻意外於1954年在德州海岸島嶼發現1隻。


參考: 鳥類圖鑑
2006-12-11 4:48 am
帝雉,又稱台灣帝雉、黑長尾雉、海雉、烏雉,台灣特有種鳥類。分佈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與台灣藍腹鷴同被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帝雉也是所有台灣特有種鳥類中體形最大、羽色最高貴的,被某些人稱為台灣的「島鳥」。

帝稚已由紅皮書除名,現降級為世界瀕危鳥類。


簡介
帝雉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至3200公尺的原始針葉林、草原混生地帶,像一位氣質雍容的貴婦。帝雉的長相和雞相似,不過雞有冠,雉沒有,而雉的尾巴比較硬且長,3至7月為其繁殖期,此時雄鳥會占區、毆鬥,發出ke、ke、ke的叫聲。求愛時抬頭挺胸,頻頻振翅炫耀,逼近雌鳥後迅速啄頭踩背進行交配。

帝雉的食性也和雞相似,常見邊走邊用強健彎曲的喙啄食。春、夏植物更新茂密時,曲頸低頭不停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芽、嫩葉,秋冬綠色地表植物欠缺,主要啄食草籽、漿果、地衣等,火炭母草、玉山懸鉤子、五節芒、車前草、早和苗等也都是牠的食物。另外,繁殖期或嚴冬時,也會改吃葷,螞蟻、蚯蚓、甲蟲,就變成牠的美食。

帝雉以令人動容的雍容氣質而名聞世界。但是,目前除少數人工培育之外,野生的帝雉在台灣已經將近絕跡了。

國家公園認為近年來野生的帝雉族群有增加的現象,所以帝稚已由紅皮書除名,現降級為世界瀕危鳥類。

英國著名的鳥類採集家 Walter Goodfellow1,於1906年在阿里山採集鳥類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裝飾在原住民頭上、他從未曾見過之兩片漂亮的雉類長尾羽。因其恰好回國在即,故只帶回這兩片尾羽回英國。經過一番研究以後,這兩片羽毛的主人被認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種鳥類,並由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命名為Calophasis mikado2。Mikado是日語「天皇」的意思。

帝雉雖然多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但是其全身呈紫藍色,並閃爍著金屬光輝,能見度應該不算太低。在過去,鳥類的分類研究通常比其他的生物早。因此,像帝雉這麼大型的美麗鳥類,竟然在20世紀初才被發現,算是比較奇特的故事。可能是因為當時住在內陸山地之原住民十分兇狠,外人入山不易的緣故。

通常學術界發表生物新種,必須根據完整的模式標本,但對於帝雉,卻破例只根據兩片尾羽而已,因為研究人員很顯明可確定牠是未曾發表過的新種。

1906年11月,任職於臺北博物館的標本採集人菊池米太郎亦在阿里山塔山附近採集到20隻帝雉,一部份經由當時住於日本橫濱的貿易商Alan Owston送至歐洲,於1907年經Rothschild將帝雉的正確長相,經過一番敘述後發表於學界。至於活的帝雉,則是在1912年首次到達歐洲。

雄鳥特徵:全長87厘米(含尾羽52厘米)。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唯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
雌鳥特徵:全長52厘米(含尾羽20厘米)。大都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膚呈紅色。
主食: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
習性: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41: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0000051KK048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