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種
黑嘴鷗
回目錄
學名:Larus saundersi
英文:Saunder's Gull.
全長:33公分。
黑嘴鷗,繁殖於中國和蒙古北部湖畔水域,冬季南遷避寒於東部沿岸遼寧雙台子河口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樂河河口、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至廣東沿海地區,以及臺灣西海岸。現今全世界的黑嘴鷗只剩2,000餘隻(1993),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認定為稀有野生動物,列為二級保育動物,受到高度的重視。
臺灣的度冬區分布於大肚溪口附近和嘉義縣東石鄉海岸。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抵台,大約有260~270隻在大肚溪口伸港段度冬,佔全世界族群數十分之一以上。
大肚溪口泥灘之招潮蟹,為黑嘴鷗之主要食物;東北季風過強,無法飛行捕食時,亦會搶奪中杓鷸捕到的招潮蟹(黃,1995)。
第二種
卷羽鵜鶘
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80釐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
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裏,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于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第三種
小杓鷸
回目錄
學名:Numenius minutus
英文:Little Whimbrel.
全長:32公分。
小杓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季南遷於菲律賓群島、摩鹿加、西里伯斯、阿蘆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在臺灣地區為每年8~9月以及翌年4~5月春秋兩季的過境鳥,其族群稀少;除中部之大肚溪口南岸以及北岸之火力發電廠附近出現的族群較多以外,淡水河沿岸與宜蘭地區,數量均稀少。由於其族群甚少,已被列為國際瀕臨絕種之保育鳥類。
產於新大陸之愛斯基摩杓鷸N. borealis,與小杓鷸很相似,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同一種,牠們是前世紀美洲最多的鳥類之一,遷徙期間在美洲平原相當普遍。由於過境時大量被獵殺為食,族群數量於本世紀初已急劇減少,且曾被認已是絕跡鳥類,卻意外於1954年在德州海岸島嶼發現1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