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代埃及地處北非文明區內,地理範圍包括從尼羅河的第一瀑至三角洲的狹長地區。古代埃及境內的尼羅河,發源於赤道非洲的埃提奧庇亞山脈,長約 6600多公里。尼羅河水從南往北源源不斷地流去,注入地中海。尼羅河水勢較爲平穩,常年平均流量約 3000立方米 /秒。尼羅河河水縱貫古代埃及全境,形成一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深刻而經久地影響著古代埃及人的社會活動,對上古埃及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尼羅河在數千年前爲古代埃及原始農業文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得尼羅河流域成爲古代非洲的農牧業中心之一,促進古代埃及社會從蒙昧時代向野蠻時代發展。每年 6月份,埃提奧庇亞山脈溶化的積雪匯合源頭地區按期降落的山雨,使尼羅河水漸漸上漲,7月份河水溢出河床,淹沒河谷兩岸,9月份泛濫達到高潮,尼羅河兩岸變成一片沼澤地,11月份河水下落。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尼羅河水有規律 的上漲、泛濫、下落,每年在尼羅河兩岸留下一片黑黝黝的鬆軟、肥沃的泥土,有效地改變了古代埃及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活動。
尼羅河天然地爲古代埃及提供了農業生產必需的水源和沃土,促使古代埃及原始農業文化在約西元前 5000年萌發推動古代埃及史前社會歷史向新石器時代發展。
古代埃及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就已發現尼羅河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並開始定居。大約西元前 5000年至前 4000年,古代埃及的氣候越來越乾燥,並非常炎熱,北非許多植物滅絕,許多地方變成沙漠。到西元前 3600年左右,原來居住在沙漠邊緣山嘴上的居民,紛紛遷到尼羅河兩岸聚居。北非的遊牧部落也不斷向尼羅河流域遷徙,這一帶出現了衆多的村落群,主要分佈在孟斐斯、法尤姆、三角洲邊緣地區,阿西尤特和底比斯之間等區域。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的古埃及人,借助于水源充沛的尼羅河,克服乾旱、炎熱、缺水等不利因素,在尼羅河流域生活和繁衍下去。
古代埃及人在努力適應新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古代埃及人用簡陋的鶴嘴鋤挖掘溝渠,壘築堤壩,一面控制河水泛濫,一面又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他們構築了許多灌溉盆地,先讓河水把土地淹沒、浸透,再把河水放回尼羅河,在河水不易到達的地方,就開鑿小水渠灌溉。古代埃及人選擇和栽培的農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亞麻、蓖麻、蠶豆和芝麻等。新近考古學研究表明,埃及新古器時代農業文化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具有非常典型的非洲特徵。在上古埃及和史前岩 壁畫中,表現了古代埃及人揮動鐮刀收割莊稼,雙手抖動器具揚穀和低頭彎腰拾穗等農業勞動的場面。在古埃及的一些墓壁畫中,也鮮明地展現了古埃及人收穫亞麻和紡織亞麻布的情景。在古代埃及新石器時代,陶器已經發明,“北方花色品種方面多樣化一些,而南方在生產技術上卻略勝一籌,除飾以白彩的黑陶外,還有飾以黑邊、做工出色的紅陶器。”可見,古代埃及農業文化比西元前 4000年左右發生的西亞農業文化早。古代埃及農業文化一經發生,就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成爲古代埃及最重要的一項經濟活動,但又十分密切地受到尼羅河活動規律的節制。“古代埃及的農業與尼羅河活動規律緊密相連,……是尼羅河規定了古代埃及農民的生活節奏,它關係著農業的豐歉和社會的興衰。”從一年的時間日程計算,古代埃及每年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始,是在尼羅河水下落的時候,也就是 11月份。泛濫後人們把田地修整好,接著就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的成熟期和收割期在次年 5月份。然後,田地經過兩個月的休整,再次被尼羅河水淹沒,古代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隨著河水的漲落,有節奏地生活和勞動。
古代埃及在進行辛勤耕耘的同時,也在尼羅河流域放牧和飼養家畜。根據考古材料分析,西元前 5000年尼羅河穀東西兩側伸展著開闊的草原,是捕獵和放牧的好地方。古代埃及飼養家畜主要有綿羊、山羊、公牛、豬、驢等。據目前所知,放牧畜群的主要地點位於上埃及沙漠邊緣和三角洲地區。在上埃及壁畫中,描繪著古埃及人飼養、放牧家畜的景象,說明“在西元前 4000年以前的埃及畜牧業已經相當普遍。”史前時代尼羅河流域已形成一個農牧業中心。古代埃及優越的地理環境促使古代埃及進入野蠻時代,繼而又以較快的步伐向文明時代邁進。
以尼羅河爲主體的地理環境,提高了古代埃及的社會生產力,加速了跨入文明時代的進程,促進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的誕生。西元前 3500年,古代埃及社會發展到涅伽達文化Ⅱ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仍處於金石並用階段。石器製作技術繼續提高,嶄新的銅工具和武器陸續出現,如銅斧、銅刀、銅錛、銅針等。早王朝時期,燧石加工技術達到頂峰。上埃及的阿拜多斯、開羅附近的賽加賴和赫勒萬的王室墓穴裏,發現工藝高超的“祭祀”刀。在盧克索的底比斯小丘上,又發現許多燧石制造物。“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發育時期,這個時期在石構建築、銅的熔化和加工以及多種技巧方面的熟練程度都在突飛猛進。”儘管古代埃及石器工具精益求精,但它的效用不能與金屬器具匹敵。如果單純地從勞動工具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很明顯古代埃及涅伽達文化Ⅱ時期的社會生產和水平是十分低下的,但是,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組成,以尼羅河爲主體的地理環境作爲勞動對象,是社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條件和地理環境作爲生產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它是生產力的基本內容。”我們還應看到,在人類社會早期對地理環境有較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程度比人類社會高級階段的依賴性大得多,因此,人類社會早期良好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生產力的提高、勞動效益的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尼羅河這一要素的作用,提高了古代埃及的社會生產力,古代埃及人在使用石器、銅器等原始簡陋工具的金石並用時代,獲得較高的社會生產效率,創造出較多的剩餘產品和社會財富。古代埃及人在充裕的物質基礎上進行更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從而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政治的進步。
西元前 3500年,古代埃及進入文明時代,尼羅河兩誕生了幾十個早期奴隸制國家。從時間上來說,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產生幾乎與兩河流域南部蘇美爾奴隸制城邦同步,但早于中國的夏王朝,早於印度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早於希臘、羅馬奴隸制城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優越的地理環境。尼羅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搖籃。
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建立後,逐步走向統一。尼羅河爲古代埃及形成統一而穩定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賴以發展的條件。在新石器時代發生的尼羅河農業文化,進入文明時代後繼續向前發展。古代埃及的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圍繞尼羅河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農業生產活動。在統一後的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農田水利工程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成爲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每年尼羅河泛濫之後,及時修整田地的勞動就由王朝統治者直接徵集民工進行。古代埃及歷代王朝重視農業和水利工程建設,專門設置觀測和記錄尼羅河水情和水位變化的官吏,並根據尼羅河水情測算全國一年的糧食產量,在中王國時期第 12王朝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一世和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統治時期,修建了法萬姆湖水調節工程,這一水利工程使大片沙漠和沼澤地變成良田,進一步改變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使大量農田得到灌溉,糧食豐收,國家穩定發展。
古代埃及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到西元前 525年被波斯帝國征服爲止,歷時 2100年,先後經過 26個王朝統治。古代埃及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比兩河流域各國奴隸制君主統治穩定持久,它明顯受到一定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南北流向的尼羅河水道,是便利的水上交通線,有助於法老的專制統治和向外擴張。歷代法老通過尼羅河,迅速派出官吏和軍隊,有效地控制古埃及全境,建立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穩固的奴隸主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再加上“埃及周圍的地理環境險峻複雜,形成一個強韌的保護帶,使埃及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因而造成古代埃及政治局勢較爲穩定。相比之下,古代兩河流域局勢動蕩,奴隸制君主專制統治不十分穩定。約西元前 3000年,古代兩河流域出現早期奴隸制城邦,由阿卡德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南部之後,相繼崛起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可是,這些奴隸制國家統治時間短暫,阿卡德王國歷時約 180年,強盛一時的古巴比倫王國統治也不過延續 300年左右。究其原因,由於兩河流域地處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道,被各奴隸制國家和遊牧部落所矚目,先後有古提人、埃蘭人、赫梯人、加喜特人、阿拉美人和波斯人大舉入侵,奴隸制國家的統治和秩序受到干擾和衝擊,農牧業經濟遭到破壞,以使兩河流域早期奴隸制國家統治無法延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