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愛?

2006-12-11 12:15 am
甚麼叫做【愛】?維系「愛」的首要要決是【性】是責任亦或是【習慣】了此種方式生活?

回答 (4)

2006-12-11 12:18 am
✔ 最佳答案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 4 - 8 節
參考: 聖經
2006-12-11 10:52 pm
愛是係d咩?
咪就是什麼:一見中情,
參考: ME
2006-12-11 8:03 am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原来的样子─爱他(她)的好,也爱他(她)的坏:爱他(她)的优点,也爱他(她)的缺点。 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

人的一生会遇上的四个人

人生就是为了找寻爱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找到四个人。
第一个是自己,
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
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
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
首先会遇到你最爱的人,然後体会到爱的感觉;
因为了解被爱的感觉,所以才能发现最爱你的人;
当你经历过爱人与被爱,学会了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也才会找到最适合你,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
而最长久的,偏偏不是你最爱也不是最爱你的,
只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你,会是别人生命中的第几个人呢?
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
可是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他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
同样的,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假装爱你 。
当一个人不爱你要离开你,
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他,
如果你也不爱他了,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
如果你还爱他,你应该会希望他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他跟真正爱的人在一起,绝不会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经不爱他了,
而如果你不爱他,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
你喜欢月亮,不可能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脸盆里,
但月亮的光芒仍可照进你的房间。
换句话说,你爱一个人,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拥有,
让爱人成为生命里的永恒回忆,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原来的样子─爱他的好,也爱他的坏:
爱他的优点,也爱他的缺点,
绝不能因为爱他,就希望他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万一变不成就不爱他了。
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
毕竟,感情必须付出,而不是只想获得;
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
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
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
两人在谈情说爱的时候,
最喜欢叫对方发誓,许下承诺我们为什么要对方发誓,
就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对方,我们根本不相信情人,
而这些山盟海誓又很不切实际:
海枯石烂、地老天荒,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爱!
明知道海不会枯、石不会烂、地不会老、天不会荒;
就算会,也活不到那时候。
许下诺言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许下可以实现的诺言,
最好是承诺做不到的事,
反正做不到的,随便说说也不要紧,
请记住:”不可能实现的诺言最动人”
在爱情里,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讲的人不相信,听的人也不相信。
你呢?找到了第几个?
茫茫人海中,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
2006-12-11 12:19 am
愛是一種發乎人內心的情感,在中文裡有著很多解釋,由某種事物給予人少許滿足(如我愛進食這些食物)至為了愛某些東西而死(如愛國心、對偶結合)。其可以用來形容愛慕的強烈情感、情緒或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裡,其通常指人際間的愛。可能因為其為情感之首位,所以愛是美術裡最普遍的主題。愛有時亦會被形容為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

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行動,以真心對待某個體(可以是人、物件或神),使整體得到快樂。簡而言之,愛即主動使整體得到快樂。(Thomas Jay Oord)。

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非不可能成立。請參看沙皮亞-沃爾福假設。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別人的愛,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為抽象慨念,可以體驗但難以言語。

目錄 [隱藏]
1 科學模型
1.1 吸引與依附
1.2 友愛與熱愛
1.3 愛情三角理論
1.4 愛的風格
1.5 愛的階段
2 文化觀點
2.1 中華文化
2.2 大和文化
2.3 希臘文化
2.4 拉丁文化
2.5 印尼與馬來亞文化
3 宗教觀點
3.1 佛教
3.2 基督教
3.3 印度教
3.4 伊斯蘭教
3.5 猶太教
3.6 愛的神話
3.7 神學觀點
4 棒球愛情術語
5 參看條目
5.1 人類的愛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編輯] 科學模型

由天鵝組成的愛心,很多人視這為兩人相愛的象徵生理學上愛是哺乳類動物的意慾表現,就如飢餓或口渴。心理學上愛是社交與文化的表現。其兩者皆有可能是正確的,愛肯定是受到荷爾蒙(如催產素)與外激素影響而產生的表現,但同時人們對愛的想法與行為亦受到其對愛的信念影響。


[編輯] 吸引與依附
生物學觀點普遍認為愛有兩種主要意慾,性魅力與依附。成人間的依附被假設為共同協作以孕育下一代,並讓其依附其父母。

2006年2月,該期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文章「愛:化學反應」討論了愛與化學反應的關係。其作者史雷特解釋了部份關於此領域的研究,部份重點為:

化學觸發反應可以表示為熱烈的愛,長期的依附的愛則要雙方互相參與而非只是單人參與。
沉醉在愛河時的血清素效應(serotonin effects)擁有與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相似的化學表現(這解釋了為何沉醉在愛河的人無法想到其他人)。因此亦有人主張若患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的精神病人服食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或其他抗抑鬱藥,其墮入愛河的能力會被阻礙。舉例:
我知道一對夫婦在離婚邊緣,那位妻子在服食抗抑鬱劑。但當其停止服食後,其能再次享受性高潮,感到其對丈夫的性魅力得到更新,而其夫婦兩人亦再次與對方相愛。
——38

當剛開始時期的熱愛消失後,便會轉為長期依附的愛,這是因為催產素等化學物的影響。按摩與做愛可以幫助觸發催產素的作用。
為了觸發吸引力,進行費神的活動如駕駛雲霄飛車很有作用。即使只是做了十分鐘的工作,亦可使其對他人的吸引人增加,這是因為其心跳加速與其他生理反應加速。

[編輯] 友愛與熱愛
傳統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愛是由友愛與熱愛組成。熱愛是強烈的渴望,通常陪隨著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墮入愛河)。友愛是由緊密的行為而引起的愛慕與感覺,但不陪隨著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編輯] 愛情三角理論
主條目:愛情三角理論

在1986年,心理學家史登堡在《心理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裡發表了其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對愛作出幾何學的假設。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愛由三部份組成:

親密 – 包括了緊密感、聯絡感與約束感。
激情 – 包括了驅使人戀愛、互相吸引與進行性行為的動力。
承諾 – 包括了短期的愛戀與長期的愛的維繫。
對其他人的愛的程度主要是看這三個組成部件的絕對強度;而對別人的愛的種類則是看這三個組成部件的相對強度。這三個組成部件可當為三角形,互相影響,使得愛出現很多不同類別。三角形的大小代愛的程度,越大代表越愛對方。而三角形的形狀則代表愛的種類,普遍分為「激情階段」(三角形傾向右方)、「親密階段」(正常三角形)、「承諾階段」(三角形傾向左方)。這三個元素可以構出七種不同的愛的組合:

親密 激情 承諾
好感 或 友誼 x
迷戀 或 深戀 x
虛愛 x
浪漫之愛 x x
友伴愛 x x
熱愛 x x
圓熟之愛 x x x


[編輯] 愛的風格
蘇珊·漢迪斯與克萊德·漢迪斯根據李約翰的理論開發了愛的態度指標,稱為愛的風格。其將人際關係分為六個基本類別:

情慾之愛 — 基於對方的外表而產生的熱愛。
遊戲之愛 — 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著重征服對方。
友誼之愛 — 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於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
現實之愛 — 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
依附之愛 — 重情緒的愛,不穩定,是由浪漫之愛衰退而成,充滿妒忌與爭執。
利他之愛 — 完全無私的愛,重視神交。
兩位漢迪斯認為男人會漸漸趨向遊戲之愛與依附之愛,反之女人則會漸漸趨向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而兩者之間的關係若是具有相類的愛可維持得更為長久。


[編輯] 愛的階段
費雪提議愛有三種主要的狀態:情慾、吸引、依附。愛通常會由情慾狀態開始,主要著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階段最基本的推動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氣味與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選取伙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會增多而激情則減少,但這卻是每個人皆不同。在吸引階段,人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其對對方的影響上,而此時忠誠最為重要。

與此相似,當一個人長時間被愛,其將會與其伙伴發展出依附的關係。根據現代科學對愛的解釋,由吸引至依附轉移需要三十個月時間。其後激情消失,愛會由熱愛轉向友愛,或由浪漫之愛轉向好感。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2: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0000051KK029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