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辛亥革命是成熟的革命
武昌起義之後的發展
各省響應
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後,清政府派北洋軍南下攻擊漢口,隨後啟用了早先被罷黜的原北洋軍首領袁世凱,以穩定北洋新軍。清軍與革命軍在漢口的作戰中革命軍最終戰敗,在49天的作戰中傷亡約萬餘人,但能仍堅守武昌,也因此在這的七個星期之內,中國15個省陸續宣佈脫離清室獨立,其中主要以各省的諮議局成員為主要領導,少數地區由革命黨主導。
10月22日,湖南共進會會員焦達峰、陳作新率領以會黨和新軍組成的隊伍在長沙發動起義,攻克長沙,殺死清軍統領,宣佈成立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推舉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併發布《討滿清檄文》。同日陝西同盟會會員景梅九、井勿幕等人同哥老會聯合,發動會黨和新軍的革命分子同時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成立秦龍復漢軍政府,推舉原日知會會員,新軍隊官張鳳翔被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會會員林森、蔣群、蔡蕙等人策動九江的新軍舉行起義,勝利後即宣告獨立,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推舉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為九江軍政分府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會會員、新軍標統閻錫山聯合姚以階、黃國梁、溫壽泉、趙戴文、南桂馨、喬熙等人發動新軍在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鐘奇,宣佈成立山西軍政府,推選閻錫山為都督。
10月30日,雲南同盟會會員李根源聯合新軍標統蔡鍔、羅佩金及管帶唐繼堯等人率領新軍發動武裝起義,次日佔領昆明,成立雲南軍政府,推舉蔡鍔為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會會員蔡公時等人率領新軍發動起義並獲成功,建立江西軍政府,推舉李烈鈞為都督。
11月3日,上海同盟會、光復會、上海商團的陳其美、張承槱、李平書、李燮和與宋教仁等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主要力量有張承槱、劉福標等人組織的以幫會力量為主的敢死隊,上海商團李平書的一支武裝力量,朱家驊、徐霽生等人組織的中國敢死團,除此以外,起義隊伍還得到了淞滬地區部分軍警的支援。4日,攻佔江南製造局,繼而佔領上海,8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滬軍都督府,推舉陳其美為都督。
11月4日,貴州革命黨人張百麟等的領導和發動新軍和陸軍學堂的學生舉行起義 ,隨即攻佔貴陽,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推舉貴州新軍第一標教官兼講武堂堂長及陸軍小學堂總辦楊藎誠為都督,趙德全為副都督。同日,浙江革命黨人發動駐杭州新軍八十一標朱瑞部,八十二標周承菼部軍官吳思豫、呂公望、蔣百里、蔣百器、楊廷棟、吳肇基人等及王文慶率領從上海趕來的敢死隊起義,從筧橋、南星橋出發進攻省城杭州。朱瑞、吳思豫、呂公望等率八十一標及王金髮敢死隊攻佔軍械局。周承菼統八十二標和蔣介石、尹志銳所屬敢死隊攻佔撫台衙門。楊廷棟率兵包圍了巡撫府,巡撫增韞被俘,5日,杭州光復。浙江咨議局議長陳絅宸、沈鈞儒及馬敘倫等人,推舉立憲派湯壽潛為都督。
11月5日,江蘇的立憲派及紳商慫恿巡撫程德全宣佈獨立,並於宣佈成立江蘇革命軍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安徽同盟會會員吳暘谷等率標炮營等也在當日起義,並向省城進攻。立憲派則勸說安徽巡撫朱家寶獨立,11月8日,咨議局出面宣佈獨立,推舉朱家寶為都督,王天培為副都督。
11月6日,廣西咨議局作出決定,與清政府脫離關係,宣佈廣西獨立,原清朝巡撫沈秉擔任都督,幾天後清軍提督陸榮廷發動兵變奪取了都督之位。
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會員鄭祖蔭、彭壽松、許崇智、新軍第十鎮統制孫道仁率領所部起義,向清軍發起進攻,清總督松壽自殺,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復,福建軍政府成立,推舉孫道仁為都督。
10月底,廣東同盟會會員陳炯明,鄧鏗和彭瑞海等人在廣東化州、南海、順德、三水等地組織民軍起義。11月8日 在胡漢民的勸說下,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和龍濟光同意反正,民軍聲勢浩大,兩廣總督張鳴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咨議局討論廣東獨立問題,決定次日宣佈廣東獨立。11月9日,陳炯明率部光復徽州,同日,廣東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
11月13日,在山東革命黨人丁惟汾的勸說和新軍第五鎮部分賈賓卿等中下級軍官的脅迫下,山東巡撫孫寶琦同意山東獨立,推舉孫寶琦為都督。
11月17日寧夏同盟會支會發動寧夏會黨起義,21日成立支那寧夏革命軍政府。
11月21日,廣安州組成大漢蜀北軍政府。22日,蜀軍政府在重慶成立,27日,在四川的鄂軍在資中反正,殺死督辦鐵路大臣端方。同一天成都宣佈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由革命黨人蒲殿俊擔任都督。
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持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官徐紹楨,於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關宣佈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11月11日,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佔烏龍山、幕府山、雨花臺、天保城等據點。12月2日一舉攻佔南京城(見蘇浙聯軍攻克南京之戰)。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而以黃興為首的革命軍在12月2日攻克南京,更奠定革命軍在南方穩固的基礎。
[編輯] 成立南京臨時政府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8/Xinhai01.jpg/180px-Xinhai01.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清軍向革命軍投降
11月1日,清政府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海外華僑,留學生和國內輿論界認為「袁世凱資格,適於總統」,主張爭取袁世凱反正,推舉其為第一任大總統。11月9日,黃興致函袁世凱,希望他「以拿破崙、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崙、華盛頓之事功」,主張給袁世凱「一個民選的總統」,避免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的悲劇。11月16日,孫中山在巴黎也致電國民軍政府,表示同意舉袁世凱為總統。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同時展開了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要求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11月11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等三省軍政府都督電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開會。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舉行,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參加。武昌集團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由於武昌最先發動起義,多省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漢。最後,上海集團讓步,議決各省代表赴武漢,定於30日在漢口召開會議,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但每省在上海仍須留1名代表作爲通信聯絡機關。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陸續到達武昌。11月30日,各省代表等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十四省代表二十四人,推譚人鳳為議長。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2日,決定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雷奮、馬君武、王正廷為組織大綱起草員。並做出了「如袁世凱反正,當共舉為臨時大總統」的決定。12月3日,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分三章共二十一條,並即日由全體省代表簽名宣佈。同時決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各省代表於七天內齊集南京,如有十省以上代表到達,即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卻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長民、馬良、王照、歐陽振聲、居正、陶鳳集、吳景濂、劉興甲、趙學臣、朱福詵在上海江蘇省教育總會舉行會議,列席會議的還有章炳麟、趙鳳昌、章駕時、蔡元培、王一亭、黃中央、顧忠琛、彭錫范。大會以投票的方式,議決公電孫中山歸囯主持大政,推舉黃興為革命軍政府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由大元帥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議決黃興對於大元帥一職再三推辭,黎元洪卻不願屈居黃興之下,表示反對。在討論國旗時,湖北代表提議用十八星旗,福建代表提議用青天白日旗,江浙方面提議用五色旗為國旗象徵五族共和,紅、黃、藍、白、黑,象徵漢、滿、蒙、回、藏。最後形成了以五色旗為國旗、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的折衷方案。
12月11日,上海和漢口兩地的17省代表來到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黃興兩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反正。
12月25日,孫中山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中山由於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中山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中山獲得十七張有效票的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