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目錄 [隱藏]
1 發展歷史
2 五行的關係
3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4 參看
[編輯] 發展歷史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編輯] 五行的關係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編輯]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紅 黃 白 黑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時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節 春節(正月初一) 上巳(三月初三) 端午(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重陽(九月初九)
五星 歲星(木星) 熒惑(火星) 鎮星(土星) 太白(金星) 辰星(水星)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情 喜 樂 欲 怒 哀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
五感 目 耳 鼻 口 皮膚
五覺 色(視覺) 聲(聽覺) 香(嗅覺) 味(味覺) 觸(觸覺)
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五味運行的所在 筋 骨 肉 氣 血
五事 貌 視 思 言 聽
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 白虎 玄武
五畜 犬 羊 牛 雞 豬
五蟲 鱗 羽 裸 毛 介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穀 麻 麥 稻 黍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五政 寬 明 恭 力 靜
五惡 風 熱 濕 寒 燥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祀 戶 灶 霤 門 井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未·戌·丑 申·酉 亥·子
月(農曆) 1月~3月 4月~6月 3、6、9、12月 7月~9月 10月~12月
[編輯] 參看
四元素說
八卦
四象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8%A1%8C&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