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介紹

2006-12-10 10:14 pm
三國演義的介紹

回答 (4)

2006-12-10 10:17 pm
✔ 最佳答案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所以我會介紹幾個我喜歡的故事: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姪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唸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則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二)則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牠是會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牠無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2006-12-10 10:48 pm
「連環計」
貂蟬原是王允的侍婢,王允把她充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並先將她許配呂布為妻,然後又將她贈與董卓為妾。呂布進董卓府打探她的消息時,貂蟬假裝出悲傷的樣子,要求呂布救她脫離苦海。然而貂蟬又對董卓說,自己遭到呂布調戲,欲投水自盡。呂布本是董卓的義子與親信,但在貂蟬的挑撥之下,二人反目成仇,董卓終於被呂布刺死。這就是連環計的妙用。

巾幗英雄貂蟬
貂蟬不只能歌善舞,而且重義氣,有主見,沉著冷靜,手腕靈活,將兩個位高權重、武藝超群的男子玩弄於股掌之上,證明巾幗確實可以壓倒鬚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8月,袁紹率十萬大軍進駐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企圖消滅曹操的軍隊。謀士許攸得不到袁紹的信任,轉而投降曹操,並且提供了許多情報。曹操得知袁紹在烏巢(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南)囤積了大量糧草,立即親率精銳軍隊連夜奔襲烏巢。袁紹只派少量騎兵救援烏巢,仍然留主力進攻官渡。由於烏巢糧草被燒光,袁軍上下恐慌,官渡前線的大將亦投降曹操。

「以弱勝強」
在這場戰爭中,袁軍的數量與後勤供應均佔優勢,但曹軍堅守陣地以逸待勞,發現對方弱點即迅猛出擊。袁紹則死按老計劃辦事,對確保烏巢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結果吃了大虧。當時袁紹是中原最強大的軍閥,經此一役,他便日漸衰落,相反曹操卻聲威大振,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草船借箭」
借箭故事的由來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213年,孫權乘船在長江上觀察敵情,船的一側被曹操軍隊放箭射中。孫權下令掉轉船頭,使另一側也被射中,以便船身保持平衡。這就是後代「草船借箭」故事的來源。

「三國演義的借箭故事」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寫道,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命令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同時暗中吩咐工匠拖延時間,使諸葛亮難以準時完成任務。諸葛亮算定三日之後長江上將有大霧,所以前兩日按兵不動,第三日帶領二十條船駛往長江北岸,上面裝有布幔柴草等物。曹操見大霧彌漫,下令趕快射箭。這些箭紛紛落到諸葛亮的船上,共計十萬餘枝。周瑜收到箭後大感驚奇。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使東吳得到十萬枝箭,又挫敗了周瑜消滅異己的陰謀,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上的詐降計」
黃蓋是東吳的大將,他在赤壁之戰中建議實行火攻,並且寫信給曹操,假稱願意投降。至於曹操為什麼會受他的騙,史書上缺乏記載。

「小說中的苦肉計」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寫道,黃蓋事先與周瑜計議妥當,然後公開頂撞周瑜,被打五十軍棍。闞澤代表黃蓋到曹操營寨獻詐降書,恰巧曹操從另一途徑得到了黃蓋受刑的消息,於是中了圈套。小說的寫法,構思精巧細密,使曹操受騙的過程顯得合情合理。
苦「肉計的優點」
所謂苦肉計,指的是違反常理地自我傷害,然後宣稱這是發生內訌造成的。這種計策往往與反間計相輔而行。如果我方內部有敵方的間諜,我方內訌的消息就會變成假情報傳遞出去,迷惑敵方。

關羽破曹軍
公元219年秋季,關羽在襄陽、樊城附近(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打敗過曹操的軍隊。後世「水淹七軍」的故事即由此演化而來。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寫道,關羽仔細考察樊城以北的地形,發現襄江與白河水勢甚急,又發現曹軍駐紮在山谷之內,於是派人堵住各處水口,趁夜晚風雨大作之際,放水淹沒曹軍。曹軍將領于禁投降,龐德被擒。


善用天時地利
這個故事表明,為將者必須善用天時地利。關羽注意到當時正值秋雨連綿之際,河水容易上漲,就將自己的軍隊移向高處。大意的于禁則沒有採取防範措施,結果遭到關羽暗算,全軍覆沒。

年輕的大都督

公元219年,關羽被吳軍偷襲,兵敗被殺。劉備為了復仇,在公元221年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初時連獲小勝,東吳朝野人心惶惶。在此危急時刻,孫權採納闞澤的建議,大膽起用年僅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赴猇亭(今湖北省宜都縣北)前線指揮作戰。陸遜不顧許多人的反對,決定堅守營壘,避免交戰。

以弱勝強

蜀漢軍隊跟陸遜相持半年之久,鬥志開始懈怠,再加上天氣炎熱,便將營寨遷往林木茂盛的陰涼之處,犯了易被火攻的大忌。陸遜抓緊時機,命軍隊每人手執茅草一把,內藏硫磺焰硝,各帶火種,夜間潛入蜀漢營寨,順風放火。蜀漢軍隊陣腳大亂,東吳軍隊全力追擊,連破四十餘營,直到巫縣為止。這是古代歷史上一個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三國演義》九十五回「空城計」的故事,是由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引的一則傳說演變而來。

空城退敵

羅貫中寫道,公元228年蜀魏交戰,馬謖違抗諸葛亮的命令,導致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失守。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乘勝殺往西城(今甘肅省天水縣與禮縣之間)。此時諸葛亮正在西城,身邊軍隊很少。他命令部下偃旗息鼓,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悠閒自在的樣子,唯恐其中有詐,便下令撤軍。

思慮綿密的計謀

在這個故事中,為什麼諸葛亮敢於冒險?因為司馬懿被他打敗過許多次,已成驚弓之鳥,即使順利進軍,也格外小心。有鑒於此,諸葛亮放棄了兵家慣用的「虛而示之以實」的策略,轉而採用「虛而示之以虛」的策略,藉以加重司馬懿的疑慮。反之,司馬懿對諸葛亮摸得不透,只知道他深謀遠慮,一貫謹慎,不知道他在危急時刻也會一反常態,鋌而走險,結果自己錯過了打敗諸葛亮的大好機會。




迷惑對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後,大將軍曹爽專權,小皇帝曹芳成了傀儡。曹爽對政敵司馬懿放心不下,派人到司馬懿家拜訪,探聽虛實。司馬懿裝得老態龍鍾,耳聾眼花,喝湯灑滿衣襟,講話口齒不清。曹爽以為他危在旦夕,對他喪失了警惕。
發動政變

公元249年年初,曹爽跟隨小皇帝曹芳出洛陽城,祭掃曹叡陵墓。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逼迫曹爽交出權力,隨即將其殺死。 由上可見,司馬懿在自己力量不足的時候,善於韜光養晦,以退為進,製造假象迷惑對手。一旦找到機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烈進攻,務必將對手置於死地。他的手段極其兇狠,但效果十分顯著。

奇書之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顧名思義,它的內容跟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有很大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公元184年~265年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這八十多年間,中國內部發生過多次戰爭,而且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

三國演義的形成

後世民間說書藝人依據漢末三國歷史與有關傳說,編寫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宋金元時代戲劇舞台上也經常演出這類故事。到公元十四世紀後期,即元朝末年或明朝初年,小說家羅貫中把歷史記載與前人創作的漢末三國故事彙集起來,整理加工,編成了長篇章回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人簡稱為《三國演義》。
小知識

三國演義》中的謀略共分兩類。

摘錄史書的奇謀

第一類是摘錄或敘述史書上的謀略,如第三十回荀彧致曹操的書信,第三十三回郭嘉遺計定遼東,第三十八回諸葛亮隆中決策,第三十三至三十四回諸葛亮、魯肅、周瑜與孫權的談話等。它們都是在實際的政治鬥爭和作戰經驗中產生出來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民間創作的計略

第二類謀略不是來自史書,而是傳說的作者或民間藝人自己創作出來的,如諸葛亮三氣周瑜和空城計等。它們並不是實際生活中真實的謀略,而是想像中的謀略,是整體藝術構思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儘管它們可以打開讀者的思路,使讀者受到多方面的啟發,但我們切不可忽略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巨大差別,切不可把小說當成謀略教科書或商戰祕訣來看待。
誤以小說作正史

《三國演義》從歷史書或其他前人著作選擇題材,但不是忠實地記錄歷史或反映歷史。作者以歷史為依據或出發點,對歷史記載進行加工、改造和補充,使之變成「真假難分」的藝術作品。由於小說包含許多歷史的事件,蒙著一層歷史的外衣,能引起讀者強烈的歷史感,所以許多讀者和研究者誤以為它是歷史。
2006-12-10 10:20 pm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誌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因魏晉政治黑暗,史料多招刪改,對中央政府多加美化,穢史、疑史眾多。三國志就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至魏晉以降歷代不少史家認為影響《三國演義》極深的逸史軼聞才是被魏晉政府隱瞞抹消的歷史,《三國志》本身有其爭議性。但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護航《三國志》官史,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展開批鬥,胡適、魯迅等爭議極高的革新派學者更帶頭炮轟《三國演義》,而中共建政後受馬列主義反封建思想影響,在加上毛澤東本人對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的愛好以及對農村思想徹底掌控。便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鬥爭,大量引援《三國誌》來加重炮火而忽略其爭議性。直到改革開放才見反省,但不見其放鬆力道。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1/Liu_Bei_Art.jpg/200px-Liu_Bei_A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由三國演義衍生的遊戲真·三國無雙中的劉關張在桃園結義畫面
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9C%8B%E6%BC%94%E7%BE%A9&variant=zh-tw


2006-12-10 10:19 pm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羅貫中的生卒年大約在1310年至1385年之間。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蕩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置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9: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0000051KK022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