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文學作家-王維的事跡
王維,原籍太原祁人。他的父親汾州司馬王處廉遷到蒲,遂籍河東。他出生於武后長安元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他十六、七歲便開始作詩,開元九年,二十一歲時中進士,由於他通曉音樂,又有詩名,被任命為太樂丞,可是不久因故受牽連,被貶謫到山東做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王維三十四歲,因受到宰相張九齡的賞識,被擢升為右拾遺;後轉監察御史,左補闋,庫部郎中,文部郎中,給事中等職。天寶十五年,王維五十五歲,安祿山起兵反唐,攻陷洛陽時,王維被安祿山俘虜,被迫任給事中偽職。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後,王維以附逆罪論處,因詩名甚大,同時其弟王縉已做了大官,從中進行救助,僅降職為太子中允。一年內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最後復職給事中。到第二年被任為尚書右丞。肅宗上元二年逝世,時年六十一歲。在詩歌領域上,他是一位有多方面創作的詩人,構成了盛唐的邊塞詩的大宗師。王維的田園山水詩,風神瀟洒,寄興高遠,寫景狀物,形神畢肖,可以推許為田園山水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個。他在田園山水詩方面的貢獻,無疑是最為傑出的。另外,他的邊塞詩,亦包含著唐代的大一統局面所帶來愛國主義的感情高漲,成為唐人為國立功的精神象徵。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這不僅由於他的詩歌具有盛唐詩歌各方面的特色,而且因為他是當時獨步文壇的盟主。他十九歲便進士及第,成名早於李白二十多年。王維在開元,元寶年間被認為一代文宗。當時的豪英貴人,都很歡迎他,宴會的時候,常常讓出尊位來等待他的到來。寧王、薜王等人都把他當作老師般看待。當時有“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的稱譽。被唐代宗稱為天下文宗。王維是唐王朝長期安定繁榮的局面下養育成長起來的人物,所處的時代是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他在壯年時期,有抱負、宏大的政治理想,具有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因此,他早期在詩歌上表現出清新明快、豪邁健康的調子,作品也具有較強烈的現實主義。而後期因為政局黑暗,奸臣專政,王維只好漸退出官場,隱居山林,詩裏隱隱透露出田園的恬靜閒適的樂趣,以及做人處事的禪機,被譽為詩佛。又因為他描寫的田園山水詩,細膩生動,被蘇軾稱他的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006-12-09 19:13:15 補充:
白居易(西元772-846年),字樂天,是緊接盛唐以後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詩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為其詩論綱領,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2006-12-09 19:13:49 補充:
詩名顯赫不象韓愈、杜甫和其他一些大詩人那樣,死後才受到後人的特別推崇,白居易在生時便詩名顯赫,受到舉國上下、甚至外國人的崇拜,而且其影響在歷史上經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時間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牆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者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能夠唱誦「長恨歌」的歌妓會抬高身價,自覺與眾不同;甚至外國的宰相也托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2006-12-09 19:14:12 補充: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同情社會底層的善良本性(有名的比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關心和同情窮人的同時,他還往往能反躬自問,把自己的優裕生活看作值得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饑餓的婦女抱著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一顆顆麥粒來充饑,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見《觀刈麥》)。
2006-12-09 19:14:45 補充:
白居易的善念逐漸使他完全走上了修佛的道路。特別是在晚年,他自號「香山居士」,成為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他曾貶官到江州作司馬),就不會像平常人一樣地過份憂愁和煩惱。而且他對名利也逐漸地放淡,告誡世人不可過份追求,否則自招災禍,人世間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如白居易的《感興二首》「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2006-12-09 19:15:08 補充:
白居易的一些詩作也表達了詩人在修煉中的一些體悟。他在《讀禪經》中寫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2006-12-09 19:15:34 補充:
盛唐前後,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白居易也有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 他曾在《自解》這首詩中說,「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即大詩人王維)前生是一個畫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結果發現我原來的好多世中都一直與詩歌有著不解之緣)。他在這裏告訴我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為「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釋,並且也被當今西方「輪回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