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相關書訊:
紅樓夢原名又稱『石頭記』,是著名的清代古典小說。作者為曹雪芹,清代人,他本是清代貴族世家,不過卻遭受抄家,由富轉衰的情況,而導致他更加了解民間生活疾苦,於是就寫了紅樓夢,用喻來諷刺這封建制度的清朝。而紅樓夢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封建貴族從富走向衰的愛情故事,賈寶玉及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則是這故事的中心。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當代或歷代小說的是結局,因為一般的小說結局都是快樂的結局,可是紅樓夢不一樣,它是用悲劇來作結尾的,及人物塑造也大都不同,有所創新。而且這本書也大大的提升女人的地位,連賈寶玉也說:『男人都是渣仔濁物,可有可無;女人則是天地靈氣之所鍾。』,還把女人的生命及特性都細膩的描繪出來,這都是曹雪芹厲害的之處。曾有人說:「紅樓夢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意義是:『紅』塵俗事,彷彿空中『樓』閣,終成『夢』幻泡影。」這本書可堪稱是讀書人所必讀的一本書。
二●內容摘錄:
只求你們同看著我,守著我,等我有一日化成飛灰,──飛灰還不好,灰還有形有跡,還有知識。──等我化成一股清,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那時憑我去,我也憑你們愛哪裡去就去了。(p.268)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有很多章節都在寫寶玉和黛玉這對冤家,他們倆的愛情。但是作者〈原著〉在表現的手法上令我覺得特別,沒有大膽表白的台詞,在相處的模式上就像一對冤家。黛玉尖酸刻薄、伶牙俐齒,既不表露心意,又老愛打翻醋桶;寶玉雖處處留情,但又不能沒有黛玉。若沒仔細的思考他們話中的涵意,實在很難懂他們微妙的情感交流,更別說能體會到他們的愛有多深刻。但可能是受現代開放的愛情觀影響,才令我覺得要很認真的看,才能懂。由此比較起來也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保守。至於寶釵,我個人倒覺得那是一個遺憾,她可是連醋罐子都栓得好好的。自始至終都沒表態什麼,也沒留住什麼。就像我說的,那是一個遺憾。
當然偌大的紅樓裡可不是只有這三個人。紅樓裡有許多的角色,這也是我覺得既頭疼又讚賞的一點。這麼多的角色要把它弄清楚是很費力的,但相對的也增加故事的豐富性,同時也考驗作者的功力。不愧是名著,角色雖多,但每個人,不管是鳳姐、賈母這等大人物或是只有出現一兩次的小婢女,人物型像都刻劃得很仔細。每一個人的特性都不一樣,讓我覺得看了之後欲罷不能。雖然捧著只有滿是文字的書,卻好像可以看到書中人物的表情。外表看起來平靜,可是腦子裡卻是鬧烘烘的,好像上演著一齣大戲,這可是卻一點都不誇張。尤其是探春被搜房
時,那話說起來像打仗似的,句句都帶著刺兒,真是過癮。
不過這都不是最主要的。就像書中道士說的,再怎麼精采絕倫,到頭來都只是一場夢罷了。唉~這也是我最心有戚戚焉的。曾經如此的繁華,家運如日中天,錦衣玉食的生活,浩浩蕩蕩的出殯儀式及只為了貴妃省親而蓋的大觀樓。樓內的公子、小姐們無憂無慮在亭園中吟詩作對,好不快樂。但是吃飽、穿暖了之後,人心開始腐敗。有句話是再貼切也不過了:「飽暖思淫欲」,這些男人只想著魚水之歡,甚至飢不擇食;而女人呢,恃寵而驕、明爭暗鬥。主不主,僕不僕。最後莊內沒有可依循的紀律,好像一灘死水,又濁又臭。
故事接近尾聲,大家族沒落了,「樹倒猢孫散」。十二金釵嫁的嫁了、死的死了,寶玉跟著道士走了,徒留寶釵冷冷默默的守著。曾經紅樓裡看似什麼都有,卻什麼也沒有,令人不勝唏噓。「無為有處有還無」在我現在看來,的確是道出我心中那一絲惆悵。
=========================================
一●相關書訊:
在這大觀園裡頭,每天都有有趣的事兒:猜燈謎、創詩社、螃蟹宴……好多好多,一一道出了古代富貴人家的繁華勝景,而裡頭的人,千百種,個個都有其獨特的特質,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古老的大家庭……。
而寶玉、黛玉、寶釵三人之間糾纏的愛情也說出了一個最真摯的故事──寶玉的癡、黛玉的情、寶釵的心,都是本書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
當繁華落盡時,一個家族的沒落又是如何的令人難過、悲哀。這一切一切都是如此動人心弦,扣緊你的思緒,絕對不要錯過了!
二●內容摘錄: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依依隨雁斷,驚迴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瀟湘妃子-菊夢〈221頁〉
三●我的觀點:
每每看「紅樓夢」都會為他悲涼的結局感到震驚,因為這和傳統中國人喜團圓的個性大相逕庭,總有股衝動想讓黛玉重生,讓她和寶玉雙宿雙飛。不過,這或許也是此書永流不息的原因吧……。
大觀園裡,人物眾多且各有各的特質,錯綜複雜,交織成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而從賈府的繁華興盛到衰敗落沒,一個個悲劇的發生,也讓我們大呼世事難料、多變,好像置身於ㄧ場夢中。古人云:「浮生若夢」果然沒錯。唉……曾幾何時,一度熱鬧的觀園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只有聲聲的嘆息……。
故事的主軸則是在於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故事──寶玉、黛玉的緣,起始於為還石頭灌溉之德而下凡的絳珠仙草,也合該二人天生就該如此相契,因此二人初一照面時便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後來的親密更不在話下,之後雖有寶釵從中介入,也未曾動搖他們。多次的爭吵雖讓人覺得很小孩子氣,但這都是他們最真的性情──自由、不受拘束,因此反而使他們的心更加接近。但,二人卻未能共結良緣,落得黛玉病逝,寶玉出家,讓人莫不為此惋惜,為此感傷,也留下了個遺憾!
黛玉天性多愁善感,喜傷春悲秋。她自幼體弱多病,而她的悲觀,也為她的病體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以致最後憂憤而終,由於從小父母雙亡,黛玉孤身一人來投靠外祖母,使她的性情孤高,胸懷狹窄,但她的才情洋溢,為十二金釵之冠,且她十分率性,忠於自己的情感。以上的特質也為她──絳珠仙草的化身下了個最好的註解。
男主角賈寶玉──自然是那石頭轉世,出生時便啣著一塊玉,這也讓他因「金玉良緣」而被迫娶了寶釵。他自幼生長於姐妹堆中,個性自是十分古怪,尤以他的感情最是氾濫。但,說也奇怪,他對黛玉的情卻是十分堅持,他的癡也是不可否認的。而他反禮教、不喜功名、厭科舉的思考邏輯也和黛玉,十分類同,以致二人肯互訴衷心。但最後黛玉的死和家道中落使他心灰意冷,終於看破紅塵,出家雲遊!
相對於寶黛的天真,寶釵便是那保守派的,她待人和善、豁達大度,實為賢妻良母的最佳典範。但她也工於心計,阿諛諂媚,亦十分無情,不如黛玉的率性,她的喜怒哀樂,無人得知。所以寶玉雖也喜歡她,但他的選擇無庸置疑仍是黛玉。
有人說,黛玉以綿綿不斷的眼淚回報上輩子的石頭之恩,也有人說,黛玉的病是哭出來的……不管怎樣,這都是作者想表達給我們的,而在這其中也隱射著作者不幸的餘生,於是乎,又有人說,那林黛玉便是曹雪芹的化身。多愁善感、率性任真,這便是他了!當他一人坐在案前獨自神傷這衰敗的家世,當他抱病提筆寫下這個故事時,他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