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首先解釋語言為甚麼要有約定俗成的出現。語言是大家交際的工具,如果不約定俗成,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大家又如何交際呢?又比如「長江」,為甚麼不叫「長河」而叫「長江」?為甚麼一條「江」會讀作「岡」這個音?「工」與「公」同音,為甚麼「江」字的聲符是「工」而不是「公」?蟹不是蟲,為甚麼「蟹」字從「虫」部?我的答案是:約定俗成。雖然可能有更好的答案,但至少我想不出。
我在以上提出的大部分問題不牽涉對與錯,因此,「約定俗成」是沒有標準中的標準。語言本來就要約定俗成;反過來說,約定俗成是語言必備的條件。不約定俗成,就不成語言。
閣下的提問牽涉到積非成是的問題。有些人會區分約定俗成與積非成是,但我認為積非成是可以變為約定俗成。現在,我們還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對錯,那麼會批評寫錯字的人積非成是;可是,有些字可能人人都寫錯而又不察覺,可能十萬人中只有一個人知道是錯的,那麼,這個積非成是已經變為約定俗成了。例如,「其」字本來是「筲箕」的「箕」,但漢代以前已有人假借「其」字表示虛詞,另寫「箕」這個字。如果你活在當時,也許會批評「箕」是錯字,應該寫成「其」,正如「麵包」與「麵飽」一樣。但是,經過至少二千多年的時間,到了今天,你寫「筲其」,反而會被說寫錯字。
但是,在積非成是變成約定俗成之前,仍然應該堅持寫正字。例如,與「箕」字的例子不同,現在仍有人不把「麵包」寫成「麵飽」,因此「麵飽」尚未約定俗成。所謂「正字」,必然經過長時期的約定俗成,而穩定下來,成為「正確」的字形。為方便交流,大家都寫這個字形,就最好不過,這就是「寫正字」的作用。否則,放任一部分人寫錯字,可能會造成你一套、我一套的現象,擾亂語言秩序,妨礙語言交際。在「積非成是」變成「約定俗成」之前,寫錯字的人不應以約定俗成為藉口,明知有錯,仍不改正。
但換著另一情況,如果「每一個人」都寫錯字,我卻認為沒有問題。人類社會中的「對」與「錯」,在很多時候,只不過是人類的定義。至於語言,不過是交際的工具,重點在於能否確保交際暢順。要交際流暢,就必須約定俗成。約定俗成就是對,不約定俗成就是錯。即使人人一起寫錯字,但他們偏偏可以流暢地溝通,並不會構成問題。如果我在那時偏要批評他們寫錯字,堅持我寫的才是正字,那麼我才是擾亂語言交際者。因為,所謂的「錯字」,也在此時變成「正字」了。
我絕不鼓勵大家積非成是,只不過強調語言有「約定俗成」的特性。上面說「每一個人」都寫錯字,只是假設的情況。不過,說不定一百年後,人人都把「麵包」寫成「麵飽」。所謂對與錯,特別是語言上的現象,並非我們任何一個人所能永遠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