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食周粟的故事是怎樣?

2006-12-09 6:00 am
恥食周粟的故事是怎樣?

回答 (2)

2006-12-09 6:06 am
✔ 最佳答案
伯夷叔齊的故事,孔子、莊子及後來的司馬遷等人都記述過。相傳伯夷、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國君之子,其父臨終前立幼子叔齊為國君,老國君死後,叔齊便以天倫為重,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能違背,隨後離鄉遠遊。叔齊不肯自立為君,又把王位讓給二哥,而後外出尋找大哥。

不久伯夷、叔齊二人在易水河畔相遇,伯夷說,世人都傳西伯侯善待老人和賢士,於是兄弟倆一路西行,終於來到鎬京城外,此時西伯侯剛剛病故,正遇周武王舉兵滅商,二人“叩馬而諫”,勸阻武王不要出兵。伯夷說“父親死了,你不去厚葬,反而大動干戈,這是不孝;周本屬於商的臣民,“以臣弑君”為不仁。你這樣出兵何以讓天下臣服?”武王大怒,吩咐左右拿下,姜太公急忙說,二人乃是義士,切不可殺之。隨後扶起二人,勸他們離去。


武王發兵滅掉商王朝後,天下歸周,伯夷、叔齊身為商之舊臣,深感恥吃周粟,隱居首陽山中以采薇為食,並作歌一首:“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秋去冬來,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問孔子:“伯夷、叔齊究竟是甚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聖賢。” 子貢問:“那樣的聖賢卻被餓死了,難道他們就沒有甚麼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最終得到仁德,他們又有甚麼可抱怨的呢?”


為了道德,為了人格,皇帝可以不當,富貴功名也可以不要。人的道德修養到了這地步,真正做到“君子坦蕩蕩”,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恥食周粟這個成語就是在造裡出來。

2006-12-08 22:11:49 補充:
 且說伯夷、叔齊這兩個食古不化的「仁人」,卻不滿武王伐紂,恥食周粟,乃跑到首陽山隱居,採食野薇充飢,並作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食野薇。在此日子中,先後遇有兩婦,兩婦均詢二人既恥食周粟,卻採食野薇,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野薇亦屬周,何故啖之如飴?  
2006-12-09 6:09 am
夷齊讓國 餓倒首陽
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欲立叔齊為國君繼位,但叔齊認為應傳位給兄長伯夷,方合禮數。可是,伯夷自稱不如叔齊,也堅拒繼位,二人相讓不為君,並一起離國。當時,二人聽說周文王厚待老人,便投靠文王,但到達周國時,文王已薨,武王繼位。

 斯時,武王正要揮軍伐殷紂,未及葬殮文王,乃雕造了一個周文王木像,豎立軍中,以示與先王同行伐紂。

 武王出兵之日,伯夷、叔齊攔住馬頭,斥責姬氏不仁不義,武王衛士見狀大怒,舉兵相對,幸得姜太公及時制止,命衛士左右「參扶」送二人離開,即俗語所謂「咪阻頭阻勢」。

 殷紂暴政,人神共憤。亞聖孟子亦言紂乃獨夫,非為國君。獨夫者暴君也,賢如孟軻亦作此語,可見一斑,則武王伐紂,替天行道,揮軍朝(音招)歌,戰於牧野,一舉殲殷,此乃別話。

 且說伯夷、叔齊這兩個食古不化的「仁人」,卻不滿武王伐紂,恥食周粟,乃跑到首陽山隱居,採食野薇充飢,並作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食野薇。在此日子中,先後遇有兩婦,兩婦均詢二人既恥食周粟,卻採食野薇,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野薇亦屬周,何故啖之如飴?

 二人一時語塞,傷心之餘,連野薇亦不採食。餓了七日,枯腸轆轆,仍堅持不食。天帝見憐,特遣白鹿下凡,哺以鹿奶。二人得飲鹿奶延命,但見白鹿肥肥白白,竟動了歪念,心思鹿奶已如此甜美,鹿肉定必更可口,欲宰白鹿飽餐一頓。白鹿乃神物,洞悉二人禍心,立刻返回天庭,二人再無鹿奶充飢,最後餓死首陽山。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8000051KK045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