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既所有資料~thz~

2006-12-09 2:49 am
唔該名位...用來做功課加...thz~有比20點你~

回答 (2)

2006-12-09 2:57 am
✔ 最佳答案
中國舞獅相傳起源於南北朝以至唐朝。

舞獅在歷史上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唐高祖登基後,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就是今日舞獅的雛形。

另一種說法是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

認為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與我國通過經濟的來往,依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運輸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像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

一‧北獅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
相傳一在北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

魏武帝把他們囚困於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禁區,邊將設宴款待,并令胡人獻舞娛樂。

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

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

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

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自北,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

相傳二說獅子乃天龍九子之一,善守門,故秦漢以來一般宮殿府第門前豎立一對用石造的獅子放置左右以護宅。

二‧ 南獅

舞南獅考諸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

傳說一:

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

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


鄉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扎成獸頭,塗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剪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民數十,攜帶嚮器,伏於田間橋下,候年獸出現時,群起擊動嚮器,聲震田野,果然掠走年獸,從此不復現矣!

民因紀念紙扎頭獸能驅走年獸,便每年製此種獸頭,於除夕鼓舞,即與舞年,後經鄉老們研究後認為獅子為獸類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動物,便將舞年改稱為舞瑞獅。

傳說二:

說是在清代乾隆皇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製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據古籍記載,獅子舞在早期中國社會已非常普遍,《陝西通誌》記載:「雜戲起於秦漢,有魚龍蔓延,高紐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而獅藝則成熟於南北朝時代。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據唐書《音樂誌》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而到了唐朝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可知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


表演方式:

舞獅的分類,在大陸是以長江分為南北兩獅,即南方獅和北方獅,而在台灣,則以新竹分為南北兩獅,即台灣南部獅和台灣北部獅。
  目前在民間所流行,或慶典上所最常見的舞獅種類,約有四種:


閉口獅:


▲閉嘴獅(又稱青頭獅、館獅)
【南獅】
  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
  此種獅子製作成本較低,較多人使用,豐原國中舞獅團即是「閉口獅」。豐原國中舞獅隊在張永超教練帶領下,常常在各種舞獅大賽中脫穎而出。


開口獅:


▲開嘴獅(又稱金獅)
【北獅】
  獅子的嘴開很大,可以隨意啟閉,因其嘴巴係用定篩子所作成,故又稱為篩子獅,台灣北部獅屬之。
  另又有屬於客家之開口獅,因其獅頭係用木頭所做成,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盆,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


醒獅:

▲廣東獅(又稱醒獅)
【南獅】
  原稿「瑞獅」,後因「瑞」與「睡」之廣東發音相同,方改為「醒獅」,因係源於廣東,且以廣東地區最流行,故一般人皆習慣稱之「廣東獅」。

  醒獅在中國嶺南民間社會裡,扮演一個歲時節俗的重要角色。

  尤其廣東地方民間習俗以獅子為吉祥、避邪,所以在歲時節慶之日,一般民眾為求一年開始的好吉兆、好彩頭,通常擺設一個吉祥如意的「青陣」,讓獅子來「採青」以示平安如意和吉祥。

  「青陣」是以蔬菜、桔子和紅紙包著的賞金擺設成的一個陣形,舞獅者必須以智慧和高超的舞藝,頭尾通力合作才能「破陣」採「青」。

  在舞獅時把喜、怒、哀、樂、驚、疑、貪、慮等表情配合步法舞得栩栩如生;再以臂力、腰力、馬力表現獅子的剛猛威武的神態,這才是真正廣東古老傳統中的舞獅絕活!

 

北方獅:

▲北京獅【屬於北獅】
  盛行於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稱為「北京獅」。以華僑地區及舞台、特技團之表演居多。

  其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

  北獅舞法的基本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配合柔順、活潑、靈巧、神采、愉快、輕盈的步法,把獅子舞得維妙維肖。

  北獅在造型上和真獅幾為相似,全身以纓毛為被,以獸毛的顏色為主,不論外形、舞形、步法和音樂節拍上的配和,都與南獅不同。

  它充滿了中國北方濃厚的民情,以及柔美多采而藝術性極高的民間技術舞蹈。


--------------------------------------------------------------------------------
二、表演方式:
視獅子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舞法。
閉口獅:
  舞法因不同地區,不同教練而有很大的差異。

  因大部分是延請國術師父來教練,故偏向舞獅特技的表演,技藝精巧,表演的內容主要有:
參神、四門、跨七星、踩八卦、咬青、空中舞獅…等。


開口獅:
  大體以「打狗節」為主,打獅節又稱咬蝨或套頭,相傳共有十八節,依功夫深淺由一至十八,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之用,現今流傳者,卻只剩四至五節而已,能舞弄全套者大都已作古,或皆秘而不傳。

  這十八節動作的名稱是:

1.獅咬腳、2.獅咬蝨、3.睡獅、4.獅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獅過橋、8.?獅、9.救獅、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獅切血、13.咬水果、
14.搶金錢、15.咬青、16.獅接禮、17.拜廟、18.四門到底。

  當獅團接受邀請或拜廟出演時,就會看場合或需要而重點式的選擇演出。


醒獅:   注重步法及馬式,因此舞者多是嫻習國術的。
  據說古時在廣東省的農村裡,每年除夕各農家祈願「吉祥」與「幸福」造訪,而有於家門置青的習俗。

  把舞獅(瑞獅)前來食青視為「瑞氣臨門」的好兆頭,深信可得幸福與豐作,獅子食青一事便稱為「採青」。
採青又分「高音」與「地青」。

「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種方法。擎天柱是攀著柱子爬上採青。上碟是有兩個圓台,下面十人,正中間四人,而獅子爬登其上採青。上膊是踩在肩上採青。


「地青」又有許多種:橘子青、盤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橋頭青、蟹青…等,每一種都是獅子以功夫深邃的步法舞之,而舞者為光榮的取得紅包,更須用盡各種方法展示自己的智力與功夫。

北方獅:   舞者胸部以下穿上毛茸茸的獅衣,因此舞弄途中不能換人,表演時必定是兩頭一起舞,且有一執繡球的武士當引導先鋒,無論在地上或桌上都以跳躍功夫作為向猛獅挑逗,使原本莊嚴的場面,融和為活潑的氣氛。
  表演的內容,除了舞台上的踩大球是其特徵外,另有竄高、翻滾、左啃蹄、右啃蹄、洗臉、假睡、吃東西等動作,把獅子表演的活神活現。
2006-12-09 2:54 am
舞獅是中國民俗傳統體育技藝活動之一,舞獅來源的傳說,可算是眾說 紛紜。而可信性較高的是據史書的記載,舞獅源自漢朝,漢武帝通西域時,每當招待西域使節到訪,便設歌舞助興,演員戴上面具扮鳥獸, 但外國使節發現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經詢問後,原來當時中國還未有獅子出現,後來西域使節便送了一對獅子給中國,經西亞的絲綢之路運來中國,由馴獸師帶領獅子表演的西亞馴獅舞也一併流傳到中國。

因此,中國每逢節日,多以舞獅作慶祝的前奏表演節目。舞獅可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造型酷似真獅,全身披金黃色毛,矯小可人動作靈活。頭上有紅結者為雄性,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舞動時多以跳躍為主,與南獅的威猛,各異其趣。而北獅中多以雌雄一對,配以一對小北獅。在表演中雌雄二獅,配以馴獸師跳躍翻騰,以娛樂觀眾。若配以小北獅,則以小北獅嬉戲玩弄大北獅,而大北獅則以弄兒為樂,表現溫馨家庭樂。

南獅造型威猛,舞動時多注重馬步。給人剛猛有餘,而活躍不足的感覺。早期多配以大頭佛引領舞動 獅頭,獅頭可分為劉、關、張三種。香港位於中國南方,所以常見的舞獅多以南獅為主,而南獅早期多以黃、紅、黑三色為主,三色中各具代表。黃色代表劉備,黃臉白鬚,腦後有三個金錢,代表智、仁、勇俱備;紅色代表關公,紅臉黑鬚,腦後有兩金錢,代表智、勇雙全;黑色代表張飛,黑臉黑鬚,年少氣盛,腦後有一金錢,代表勇。現在的舞獅造型,為了適合獅藝比賽,不再單純黃、紅、黑三色,多以顏色鮮艷為主,務求突出,以吸引觀眾,多以金,銀二色為主。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12: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8000051KK031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