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的問題

2006-12-08 10:02 pm
我想問下四大發明對我們的影響,急問,10點。
更新1:

唔係畀你在這on9

回答 (3)

2006-12-08 10:06 pm
✔ 最佳答案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樣的看法目前在華人社會為較多人所認知及理解。

目錄
[隱藏]
1 造紙術
2 指南針
3 火藥
4 活字印刷術
5 對於中國四大發明所造成影響的不同看法
6 參看
7 參考文獻



[編輯]

造紙術
主條目: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編輯]

指南針
主條目:指南針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編輯]

火藥
主條目:火藥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但是有較多實質証據的則為宋代。

[編輯]

活字印刷術
主條目: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編輯]

對於中國四大發明所造成影響的不同看法
對於中國的四大發明,一般認為均是由中國首先發明,可是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力並不被當今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所承認。中國在這些器物的發展歷史並所扮演的重要程度可能不如一般認為的多。在這個疑問上中西學者和歷史學家依然在尋找更多論據及証據以之証實。

關於指南針,中國人先行使用的水羅盤在航海中使用並不甚便利,只在天氣較差日月星辰不能用以辨位時以使用,而水羅盤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早,但未有明確證據是由中國傳入西方。比較實用的旱羅盤是否為中國人發明則成為疑問。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則是因為中國製作活字的技術不夠而無法成為實用的技術,對中國本身都未發生較明顯的實質影響,一直到19世紀的晚清之前,中國的印刷一般都是使用雕版印刷,因此西方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受此啟發影響的可能並不大。

火藥方面,較有力的証據為11世紀開始的宋、元時代的火藥,但因為技術不佳在軍事上的實用性並不高。至於,阿拉伯人及歐洲人後來使用的較為實用的火器則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到蒙古人的影響而改造,但是沒有實質証據而成為爭論點。

不過,造紙術方面卻有較明確證據,是由中國人發明且廣為使用,並經由阿拉伯人逐漸傳至西方的。

[編輯]

參看
造紙術
指南針
火藥
活字印刷術
[編輯]

參考文獻
方豪《中西交通史》〈隋唐宋時代中國發明物之西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
參考: 886
2006-12-08 10:40 pm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舉世公認的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約發明於西漢,雕版印刷和火藥發明於唐,人工磁化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都是到了宋代才發明出來的。截止到宋代為止,四大發明便基本形成。四大發明的產生和傳播,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傑出的科技成就代表,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特殊的很重要地位。
火藥或名黑火藥,也是祖國四大發明之一。這種火藥,現代用處不多了,但在古時,在戰爭、和平建設和娛樂等等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現代火藥,種類既多,質量又好,是黑火藥所萬萬不及的!中國發明原始火藥後,可能經過十或一、二百年的不斷研究,約在 9-10世紀才初用於軍事上。最初的目的是放火、灼傷和發生毒煙,後來更發展為爆炸。戰爭上用火藥是一個革命,同時戰爭無疑地也促進了火藥的發展。這一進展,不但歸功於火藥發明者,也要歸功於軍事人員。我國初期之活版鉛印,多為西教士所經營。 當時, 朝廷禁止西教傳教。 西教士為了在中國傳教, 秘密地翻譯聖經為中文。 但朝廷仍可以知悉他們的一舉一動並滅了他們。 西教士知朝廷偵查嚴厲, 恐怕他們常來。 故此, 他們便到外地(馬六甲)設立印刷廠來印製第一部新舊約中文聖經。 凸版印刷術就在此時懸用的。

  隨著雕版印刷的推廣和普及,在宋仁宗慶曆年間( 公元1041年-1048年)我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將印刷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這種活字印刷術的原理即現代鉛印技術的主要方法。中國印刷技術的發明傳入其他各國,無疑也影響著歐洲印刷技術的發生和發展。

  << 溪 談˙技藝門 >> 中記載 :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 一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 乏類。 欲印,則以鐵范置鐵板上, 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版,持就火煬。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 為簡易。若印 十八千本則極為 。」

  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也是 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方。但它的影響確實是非常深遠。中國的書籍文化、中國的印刷術也經由絲路傳入中東、歐洲, 對歐洲印刷術的發展 生深刻的決定性影響。



  在北宋時代(960-1127年)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迅速發展起來,如馮繼升發明火箭找法(970年),唐福發明火箭、火球、火蒺藜(1000年),石普制火球火箭(1002年)。

  無論如何,總管火藥方便我們,人類也是不應用作傷害別人、引發戰爭的,我們應該善用科技,而不是利用科技,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來!

 四千六百多年前, 漢族部落聚居的附近, 有一個名叫九黎的蠻族。 此蠻族強悍好戰, 經常侵略漢族部落。 據說蠻族酋長蚩尤很懂得觀察天氣, 多利用大霧掩護自己隊伍, 攻打漢族軍隊。漢族軍隊在大霧中不辨方向,因而常敗仗。 於是, 漢族各部落向其盟主---黃帝求救。 黃帝運用自己才智, 製造一種可辨別四方的指南車。 有了指南車, 漢族軍隊在大霧中與蠻族軍隊打起仗來,亦不會迷失方向,結果轉敗為勝,最後將蚩尤打敗。

  我國古代最早是利用太陽及其投射的影子來確定方向的,但這種方法受天氣影響較大,後以發明了司南和指南針。司南約發明於先秦時期,在我國大約沿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指南針是在宋代才出現的。我國古代關於指南針的記載始見於北宋時期。《塋原總錄》卷一說,要定東西南北四正的方向,必須取丙午向的針,然後在丙、午的位置,“中而格之”,找出正確的方向。亦即讓針指丙午中間的方向,則午向就是正南的方向。《塋原總錄》是一部相墓書,撰於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這條記載中所說的“針”,雖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針,但從字行間可以斷定是磁針無疑,說明當時已把磁針與羅經盤配套,作為定向儀器,並且已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定為正南偏東7.8度。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出。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脣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則針常指現。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所著。這條記載明確指出指南針是方家﹙風水先生﹚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的是“磁石磨針鋒”的人工磁化法制成,並且記述了水浮、置指甲上和懸絲等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以及各種裝置方法的長處和缺陷,使人們對當時的指南針有一清晰的認識。同時,沈括也指出了當時已發現發地球的磁偏角,即正南偏東。沈括還記載了磁針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雖然他還不知道磁場有南北兩極,不知道由於磁場中的同性相排斥、異性相吸的作用而造成磁性不同的道理。即用磁石的北極磨針鋒,則針鋒所得的磁性為南極,磁針就會指北;反之,用磁石的南極磨針鋒,則針鋒所得的磁性就會指南,從而造成既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磁針。但他能忠實地記錄下來,為後人提供翔實的資料,是很難能可貴的。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指南針在11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有多種裝置方法,並已由此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

在漢朝以前,可能已有蠶絲所做的紙,接著又有麻纖維所做的紙。這些原始的紙,在漢初還使用著。但重要的是公元 2世紀初期,蔡倫在舊布造紙法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方法。
在紙尚未發明或者尚未普遍通行的時代,書寫實在太不方便啊!那時候,在獸骨、龜甲、木筒、竹筒、青銅器等上面作記錄,長篇大論是困難的,甚至不可能。從春秋戰國到西漢,竹比較用得多,都是笨重而不便攜帶的東西。

  從戰國到漢初,學者旅行,往往用幾輛車子來裝載這種笨重“古書”。到現在還有用“學富五車”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學問的淵博的。後來,絲織品生產發展了,才有用縑帛(縑,音肩)作為書寫材料的。縑帛是綾、絹之類的蠶絲織品,它們雖然較輕便,但價貴,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中國是發明養蠶和絲綢的國家,在原始公社時代,就已有了這種事業。絲紙大概就是漂絮的勞動人民(可能大多是婦女)。由於長期經驗累積而發明的。

  另外,中國用麻的歷史可能比蠶絲還要早。從麻的皮製出適於織造的麻紗,也是用漬水漂打的方法。所以可以想像,用亂麻造紙,和亂絲造紙一樣,很早就應有了。但是漢朝以前的絲紙和麻紙都還沒有找到確實的証據。

  中國在西漢初期已有植物纖維所製的紙了。但因那時產量少,還不是大眾所常用,而只是宮廷、貴族中間的珍貴的東西。

  魏晉南北朝以來,紙的地位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紙的生產及造紙術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唐代時,國內生產不能滿足需要,要從朝鮮、日本等國進口。元人陶宗儀匯編的《陶氏說郛》中收錄了一篇無名氏的文章,名叫《負喧雜錄》,其中有記載說,唐人用紙,多取自“外夷”,故唐詩中屢見“蠻箋”字樣。

  兩宋是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成熟期,其原料在繼續使用麻、樹皮的同時,又大量地使用了竹、麥桿、稻桿等纖維植物,從而開拓了造紙技術的新紀元。此時人們不但生產了大量的普通用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書籍印刷和日常事務之需;而且生產了許多具有特殊性能的加工紙,例如巨幅匹紙和繪畫用紙,從而滿足了社會的多方面需要。宋代還出現了關於紙的專著,這對於先進技術的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宋代形成了幾個大的造紙中心,它們是:在浙江有會稽和剡溪;在安徽有徽州和池州;在江西有撫州;在四川有成都和廣都。

  從不少的古籍文獻中,證明蔡倫以前已經有了紙。

 中國的印刷術始創於隋代(即西曆五九三年); 唐代時, 益洲(即今之四川)乃有墨版;五代馮道始印五經;宋代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王楨革新排版,明世無錫闌雪華氏始用銅活字; 數百年來,印刷術之改進, 有足紀者。

  中國之轉仿西方人新印刷術, 雖為近數十年事, 然溯其源, 則遠在十九世紀之初葉。 凸版印刷術輸入最早,平版印刷術次之,最遲者為凹版印刷術。
 現代的印刷術不是一下子發明出來的, 而是透過蓋印和拓石這些早期復制技術長期演變過來的。

  印的起源是早在商代時的。 商代時, 印章是用來証明蓋有印章的文件代表印章上的人的意見。而把印蓋在紙上, 得到很多次蓋有同樣印章的紙,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復製技術。 譬如,皇帝用的玉璽, 或是現在仍使用的圖章也是印章的一種。它們可以說成印刷術的先驅。

  拓石是把刻有文字的石板上塗上一層墨, 再鋪上一張紙。 這樣, 在紙上壓一壓, 石板上的文字會被復印在紙上。其實, 拓石和印章的基本的復製技術的道理是一樣。它們可以說成印刷術的先驅!
參考: me
2006-12-08 10:10 pm
影響文化的發展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4: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8000051KK016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