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
⊙ 沈志華
有關核問題的歷史──包括各大國核技術的發展、核政策和核戰略的演變以及超級大國之間的核軍備控制和禁止核試驗談判等,無疑是冷戰史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本文要討論的是其中一個側面:1950年代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1所採取的方針。本文使用的材料,除了中國的公開出版物外,還有一些俄國的檔案文件和當事人口述史料,而這些是很多中國研究者沒有看到或引用過的重要資料。在研讀這些史料的基礎上,筆者擬考察1950年代蘇聯對中國研製原子彈和導彈的方針及其形成的基礎、變化的原因,以求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增加一點新內容。
一 赫魯曉夫開啟了中國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絕對沒有想到,還在蘇聯第一次核試驗之前,中共就知道莫斯科已經掌握了核技術,甚至提出了參觀核設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絕了劉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訪蘇期間提出的這一要求,作為補償,蘇聯人請中共代表團觀看了有關核試驗的紀錄片。不僅如此,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蘇聯可以向中國提供核保護的意願。蘇聯外交部起草的中蘇同盟條約(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當締約國的一方被迫採取軍事行動時,「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在蘇聯剛剛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這種說法無疑在向西方暗示:蘇聯將向中國提供核保護。如果進一步分析,斯大林或許也想以此向中國人暗示:社會主義陣營有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足夠了,無須大家都去搞核武器。至於毛澤東當時如何理解斯大林的用意,不得而知。不過,中國領導人由此對原子彈有了感性認識,卻是實情。毛澤東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曾對身邊警衛員說:「這次到蘇聯,開眼界哩!看來原子彈能嚇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也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然而,莫斯科可以向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提供核保護2,卻並不希望他們分享核武器的秘密,更不想讓中國人掌握進入核武庫大門的鑰匙。1952年底,即以中國著名核物理專家錢三強為首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蘇之前,蘇聯科學院院長涅斯梅亞諾夫(Nesmeyanov)院士向蘇共中央政治局提交了一個報告。在談到對中國科學家來訪的活動安排時,涅斯梅亞諾夫建議,只向錢三強介紹「一般性質的科研工作,而不要讓他詳細了解第一總局課題範圍內的工作」。鑒於蘇聯人民委員會下屬的第一總局正在領導著蘇聯原子能利用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鈾加工的管理事務和原子動力裝置的建造,這一建議可以表明蘇聯此時尚無意向中國透露原子能的秘密。沒有技術來源,再加上戰爭環境以及國家財力有限等原因,中國政府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不列入研製核武器的準備措施。
斯大林去世以後,蘇聯領導層接連不斷地發生激烈的權力鬥爭。赫魯曉夫為了戰勝其政治對手,積極調整對華政策,並一再討好毛澤東3。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再次考慮研製核武器的問題。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主動問中方還有甚麼要求,毛澤東趁此機會提出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並希望蘇聯在這方面給予幫助。赫魯曉夫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沒有準備,稍做遲疑後他勸說毛澤東應集中力量抓經濟建設,不要搞這個耗費巨資的東西,並表示只要有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赫魯曉夫最後建議,由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小型實驗性核反應堆,以進行原子物理的科學研究和培訓技術力量。
赫魯曉夫強調核試驗耗資巨大,中國國力難以承受,確屬實情。不過,莫斯科的主要憂慮並不在此。同斯大林一樣,赫魯曉夫對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也心存疑慮。此外,赫魯曉夫還有一個不便明言的理由,即當時美蘇正在談判防止核擴散問題。實際上,早在蘇聯成功進行核試驗之前很久,美國就試圖禁止核試驗,從而壟斷核武器。1946年6月14日,美國駐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巴魯克(Bernard Baruch)提出一項由國際組織控制核試驗的方案,史稱「巴魯克計劃」,而蘇聯代表葛羅米柯(Andrei A. Gromyko)很快就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蘇聯的計劃。從此,美蘇之間就開始了漫長而毫無結果的限制核武器發展的談判和爭吵。當蘇聯擁有核武器,特別是在赫魯曉夫意識到核武器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之後,莫斯科對防止核擴散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1954年4月1日,蘇聯有關部門向赫魯曉夫提交備忘錄,報告了蘇聯著名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Igor V. Kurchatov)等人關於熱核武器的出現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看法: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將導致交戰雙方的毀滅。核爆炸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過不了多少年,核爆炸的數量將足以危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活。這對赫魯曉夫無疑是一個震動。同年9月22日,即赫魯曉夫訪華前夕,蘇聯政府向美國遞交了備忘錄,表示願意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繼續與美國政府談判。蘇聯人剛剛做此承諾後,中國就提出要自己製造原子彈,並要求蘇聯提供幫助,赫魯曉夫當然不會答應。
不過,赫魯曉夫畢竟有求於毛澤東,因此他比斯大林進了一步,答應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幫助中國,而這項工作的開展無疑將為研製核武器奠定技術基礎。核武器與核反應堆的科學原理是一致的,而反應堆則是不爆炸的原子彈,反應堆是控制能量緩慢地釋放,用來產生動力。至少在毛澤東看來,這是中國走向核武器研製的第一步。赫魯曉夫回國後不久,毛澤東便在10月23日與來訪的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興致勃勃地談起原子彈,並有意透露中國「正在開始研究」那個東西。
莫斯科答應提供核幫助的確令毛澤東興奮不已,恰在此前,中國地質隊又在廣西找到了鈾礦。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聽取地質部長李四光、副部長劉杰以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所長錢三強的匯報後,毛澤東高興地向到會人員說:「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毛澤東還強調說:「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幹,也一定能幹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甚麼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會議通過了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是月31日周恩來在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上也提出:「在這方面,我們很落後,但是有蘇聯的幫助,我們有信心、有決心能夠趕上去。美國的核恐怖嚇不倒我們,我們要掌握原子彈。」國防部長彭德懷則在2月18日向毛澤東報告工作時,第一次正式提出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問題。最後,毛澤東在3月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中國進入了「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
赫魯曉夫回國以後,中蘇兩國政府便開始了關於在核能事業方面合作的具體談判。1955年1月17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說,為在促進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給予其他國家以科學技術和工業上的幫助,蘇聯將向中國和幾個東歐國家提供廣泛的幫助,其中包括進行實驗性反應堆和加速器的設計,供給相關設備及必要數量的可分裂物質。作為合作條件,1月20日中蘇簽署了《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放射性元素的尋找、鑒定和地質勘察工作的議定書》。根據這個協定,中蘇兩國將在中國境內合作經營,進行鈾礦的普查勘探,對有工業價值的鈾礦床由中國方面組織開採,鈾礦石除滿足中國自己的發展需要外,其餘均由蘇聯收購。此後,大批蘇聯地質專家來到中國,幫助普查和勘探鈾礦。4月27日,以劉杰、錢三強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政府簽訂了《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由蘇聯幫助中國進行核物理研究以及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進行核試驗。蘇聯將在1955-56年派遣專家幫助中國設計和建造一座功率為6,500-10,000千瓦的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以及一個使粒子獲得12.5-25 MeV(百萬電子伏特)能量的回旋加速器,還要無償提供有關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的科學技術資料,提供足夠維持原子反應堆運轉所需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並培訓中國的核物理專家和技術人員。
8月22日,蘇共中央主席團又批准了蘇聯高教部關於幫助中國進行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作的提案:滿足中國政府的請求,幫助在北京和蘭州組織教學,培養原子能專家。是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准,選定在北京西南遠郊坨里地區興建一座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代號為601廠,1959年改稱401所),並將蘇聯援建的一堆一器安置在這個基地。以索洛諾夫(Solonov)和阿里柯謝夫(Alekseev)為代表的蘇聯專家組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一道,為基地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年12月,以諾維科夫(Novikov)教授為團長的蘇聯原子能科學家代表團訪華,向中國贈送了一批有關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影片和書籍。蘇聯代表團還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報告會,講授關於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各項問題,周恩來及黨政軍各機關1,400多名高級幹部出席了報告會。在26日周恩來與蘇聯代表團舉行的會談中,雙方討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1967年原子能事業規劃大綱(草案)》。蘇聯科學家主動表示,蘇聯準備全面援助中國的核工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