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 –
四大 – 地水火風, 構成一切宇宙萬有之人事物。
空 – 不是解作「無」, 「空」尤如夢幻的「影像」, 還有「影像」的感覺。
佛教不是認為「愛」其實不存在, 而是認為「愛」是生死輪迴的源念, 就是有「愛」的幻覺而執住「愛」的感覺。
有「愛」執住的眾生便入輪迴再轉生, 而去尋找所愛的對像, 即是死心不息o
所以「娑婆世界」又叫「愛河」o
有「愛」就相對有「恨」, 「愛」「恨」都會做不斷的業力而輪迴生死去受報o
困惑眾困惑眾生的感覺是「苦」-
]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95-03.htm
く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六○)說:「苦觸因緣生苦受。」
佛法所謂的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和行苦。
1]「苦苦」,來源有六種,即佛法「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和求不得苦。「生苦」,指的是出生時的種種痛苦;
「老苦」,指的是年老體弱時的種種痛苦;
「病苦」,指的是患病時的種種痛苦;
「死苦」,指的是臨終時的種種痛苦;
「怨憎會苦」,指的是與仇人見面的種種痛苦;
「求不得苦」,指的是所求不遂的種種痛苦。
這六種苦的感受都是人們所常見而有一定的感受,對其苦受的屬性無可置疑。
2]「壞苦」,就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要結束時對有情身心所造成的種種痛苦。這樣的痛苦,其實同八苦中所說的「愛別離苦」非常相象,所不同的,「愛別離苦」是與所愛的人不得不分離時的種種痛苦,而壞苦則不僅這些,它還包括除此以外的一些東西,所謂良辰、美景等等。
3]「行苦」來自于時光流逝,感傷「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奈。這種無奈的傷感之苦,佛法叫它「行苦」。所謂行苦,就是因歲月的遷流和環境的變化而産生的種種莫名的憂傷,一種深沈的痛苦。
苦苦、壞苦及行苦,都體現著一種力量,一種衆生所不願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力量。這種力量,可能來自客觀世界,也可能來自主體感受,也可能來自于其他的衆生。這種力量始終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逼迫性。
所謂的逼迫性,就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人們所不喜歡的必然性。
種種痛苦,種種感受,其實也只是一種苦,即八苦中的「五陰熾盛苦」。衆生之所以是衆生,衆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爲作用熾盛的五陰蓋覆了天真的本性而導致了生死的輪回。
正是以逼迫爲特徵,具有很大的不可逆轉性,而世間的一切感受莫不如此,所以《成唯識論·卷第五因爲苦》才說:「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