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晉文公死後,晉國仍能維持百多年的霸業?

2006-12-08 6:36 am
是否因有良好的治國基礎?

回答 (3)

2006-12-09 2:23 am
✔ 最佳答案
首先,晉國未稱霸前已是北方大國,並不會因君主更換更改變,其次是晉文公的治國不是單靠自己及某個大臣,而且有一大班功臣集團協助他治國。
在晉文公在國外流亡期間,有一班士族已經追隨他及協助他回國奪取君位,當晉文公回國成為晉國國君後,這班士族成了功臣,他任命這群士族協助他治理國家,以至治理晉國不是只有國君而是一批功臣集團。這批功臣集團在晉文公死後仍發揮其影響力,故晉國不會因君主更換已衰落,可以長期稱霸。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晉國長期稱霸得力於這批功臣,滅亡也是因為這批功臣的後人權力過大。在春秋未年,由於這班功臣士族長期掌權,令晉國君權旁落,各大功臣家族在晉國境內擁有封地軍隊,互相火拚。結果韓趙魏三家在火併中獲勝,最後還瓜分了晉國。
2006-12-09 2:19 am
晉國仍能維持百多年的霸業是因有良好的治國基礎,而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後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所以晉國仍能維持百多年的霸業。但是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

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後曾遷都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並殺死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晉國的分裂局面長達六十余年。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成師於曲沃,到晉緡侯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在位)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並戰勝驪戎、赤狄等族。其後因爭奪君位,晉國發生短期內亂,但到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即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後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於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導致從此晉國政治無公族勢力的獨特局面。獻公起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後,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前580年—前573年在位)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前572年—前558年在位)君權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局勢。昭公(前531年—前526年在位)以後,晉國形成強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卿,公室已不覆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加激烈。定公時(前511年—前475年在位)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2006-12-08 7:08 am
原因除了良好的治國基礎外,還有強鄰楚國壓境。使得晉國上下君臣不敢輕忽。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3: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7000051KK049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