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文帝漢化運動

2006-12-08 6:10 am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運動中
那一項最有意義?

回答 (2)

2006-12-08 6:16 am
✔ 最佳答案
東漢的政治自明、章以後,因外戚、宦官之爭,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對此痛心疾首。他們對於宦官的專橫尤其痛恨,並時加抨擊。宦官見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對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釀成「黨錮之禍」。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指專權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將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和太學生誣告為「黨人」而加以禁錮。大規模的「黨錮之禍」共有兩次,分別發生在桓帝、靈帝時。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猛烈抨擊宦官亂政。操縱桓帝的宦官就矯詔以「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黨人」關進監牢,後來雖赦歸故里,卻禁錮終身,不准為官。靈帝即位後,外戚竇武專政,起用「黨人」,並與太傅陳蕃合謀誅滅宦官。結果事洩,竇武、陳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殺「黨人」,被囚監、殺戮及流放的達六、七百人,並且株連及五族、師生,全部免官禁錮。其波及之廣、殘害之深,比第一次「黨錮之禍」更厲害。

「黨錮之禍」在東漢後期的朝野間造成很大的震動。它使賢良忠義之士多受株連、慘遭迫害。士人目睹黨禍之慘烈,為之寒心,便不問政治,明哲保身。

如果說戚宦之爭是東漢政治的傷口,黨錮之禍則是在這個傷口上剜上一刀,使這個傷口更傷、更痛,把東漢進一步推上死亡的邊緣。
北魏孝文帝時期,人民因久居中原而逐漸受到漢文化的渲染,孝文帝有見及此便進行全面漢化,順應時勢。希望透過漢化來解決北魏國內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欲以提高統治權及打擊貴族暮氣。再者孝文帝推行漢化的原因亦可以客觀及主觀性去討論,又討論漢化的成效能否達到文帝最終的目的。現論述如下: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客觀因素漢人政治勢力逐漸抬頭,北魏游牧部族以強悍的武力征服中國,其統治農業社會的經驗本不充足,為求便於統治與學取統治經驗,實非引用文化先進的漢人不可......
2006-12-11 1:11 am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499年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9年,享年33歲,諡孝文皇帝。

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二十年(493年)親政後,秉承馮太后的政策,繼續進行了改革,而且做得比馮太后更大刀闊斧。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後於494年,他先「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孝文帝廟號高祖。

不過, 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是恢復類似腐敗的晉朝門閥制度 ,所以孝文帝以後,北魏朝政日益腐敗,僅僅40年,北魏王朝就滅亡了。


[編輯]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改革。其主要內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於促進民族的融合,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收錄日期: 2021-05-02 18:36: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7000051KK047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