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內科療法包括危險因素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靈)、心型受器阻斷劑及血清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 inhibitor)的發明,乃是針對心肌缺氧引起的症狀以及冠心病併發症的治療。
◎冠心病的治療參考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在歐美先進國家一直是最重要的健康殺手。近年來冠心病更隨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生活緊張及人口老化而明顯增多,在我國十大死因仍名列前四名。
其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煙、高血脂及心血管病家族史。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包括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猝死。而急性心肌梗塞的高死亡率(大於20%)對家庭、社會及國家往往造成很大的衝擊。
近數十年醫療科技的進展,也對冠心病的治療起了革命性的影響。冠心病的治療包括內科療法、經導管介入性療法(interventional therapy),以及外科療法。
內科療法包括危險因素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靈)、心型受器阻斷劑及血清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 inhibitor)的發明,乃是針對心肌缺氧引起的症狀以及冠心病併發症的治療。
外科療法在藥物無效或無法服用藥物的病人亦應考慮。
經導管介入性療法則是比較新近發展的另種治療方式。
認識導管介入性療法:冠狀動脈病的經導管介入性療法首先由瑞士Andreas Gruntzig發明,他以末端附有氣球的導管於1977年應用於擴張一位病人左前下行冠狀動脈的狹窄病灶而獲成功。此一氣球擴張技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簡稱PTCA,很快地廣被接受,接受PTCA治療的病例數迅速增加。近年來台灣從事PTCA的醫院數,心臟科專家數,以及病例數都快速增加。
其他經導管介入療法,多為PTCA技術的衍生,包括粥樣瘤切除術,血管支架(STENT)置放,血管放射性照射,以及經皮心肌血管再生術等。粥樣瘤切除術在臨床上應用的有定向性、抽引式、雷射以及鑽磨式粥樣瘤切除術等。這些技術目前使用的頻率不高,但鑽磨式者應用於嚴重鈣化或無法以氣球撐開的病灶,以及血管支架內的再狹窄,有其特殊的用途,則仍較為常用。其他各式粥樣瘤切除術在台灣均甚少應用。
『血管支架』的發明是介入性心臟學上的一大進步。至目前已有多種支架(STENT)在臨床上使用,血管支架可有效減少PTCA後再狹窄的發生,而對於PTCA引起血管剝離導致之突然堵塞可有效治療,免於緊急開刀。在台灣,約有10種血管支架在臨床上應用,而裝置血管支架的病人數增加非常迅速,李前總統即是因冠心病而裝置血管支架的眾多幸運者之一,估計約有一半或更多的PTCA病人皆裝置血管支架。血管放射治療以及經皮心肌血管再生術則仍屬研究階段,尚待更進一步的資料,才可實際應用。
近年來,PTCA及其衍生之冠狀動脈整型技術,亦運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稱為直接PTCA(Primary PTCA)。有報告指出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處理,直接PTCA的成績(大於95%)優於血栓溶解療法(70%)。當然Primary PTCA主要的問題在於是否有經驗的心臟專科醫師、技術人員及儀器。
2001年美國心臟學會規範其適應症包括:
1.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心電圖ST elevation或new LBBB發生,且症狀在12小時內或超過12小時,仍有缺氧症狀;由有經驗的心臟專科醫師(每年大於75例PTCA)在設備完善的環境下執行。
2.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36小時內有心因性休克且年齡小於75歲,在休克發生後18小時內做再灌流(revasculization)。
3.病人有血栓療法的禁忌症。
經導管介入性療法已廣為應用於冠心病的治療,獲致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各種介入性療法有其各自的適應症,手術醫師必須小心評估再作適當的選擇,以獲致最好的結果。如果您是高危險群或有心絞痛的症狀,應求助於心臟專科醫師,為您的健康把關。
(以上資料由 臺灣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及內科兼任教授 謝炎堯教授所提供 9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