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王昌齡
這首詩從詩題看,並不屬於樂府詩題類別。而從整體結構看,它是一首五言的齊言詩,共有十句。句數顯示,這首並不是八句式律體詩,亦不屬於四句式的絕句。餘下的可能性,只有近體的長律(或稱排律)或是五言古體詩。
要區別它是近體還是古體,就要具體分析其用韻、句式(平仄排列)、句與句之間的黏對情況、每聯之內有否用對仗等細節。現嘗試進行分析:
(一)用韻
這首詩可看到,首句並未入韻,而是隔句在偶數句用韻,並且是一韻到底,未有換韻的情況。到此刻所見,用韻安排仍然符合近體長律的要求,當然也適用於古體。再細查其韻腳字、吐、戶、古、苦、杜;這些全是仄聲字,同屬【麌韻】韻部(在《廣韻》屬【姥韻】)。可知這是一首仄韻詩。理論上,押仄聲韻並不符合近體詩體制(雖然有所謂仄韻律詩的存在,但非常罕見,且並未獲一致認可。)故單憑用韻的模式來說,大致上已可否定其為近體長律的可能性。但為求更充分的佐證及可更全面了解這首詩的內部結構,仍有必要繼續進行餘下的分析。
(二)句中平仄的分析(辨別句式)、對黏、對仗等情況:
【首聯】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
出句用三平調,句式是五言古風的常用格式,對句似是律句的特拗句,但其實是借用古詩的形式,不應視為律句。
【對黏】這一聯中,一、四字都失對。
【對仗】這一聯並沒有用對仗。
【次聯】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第三句是三仄腳,也是五言古風常用的句式,但用於仄韻體作為出句者比較少,出現於平韻體比較多,而對句往往會用三平調的句式。第四句是五言古風仄平仄腳句式的正體,但在仄韻詩中的配套句,多用平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仄,像本詩用平平仄仄仄是比較少見。
【對黏】這一聯的三、五字失對。第三句與上聯第二句,第四字失黏。
【對仗】本聯沒有用對仗。
【三聯】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第五句是平平腳律句標準句式,第五句是常見律句配套句中的特拗句,所以本聯可算是用了律句,是一對律句聯。
【對黏】本聯三、四字失對。第五句與上聯第四句相黏(二、四字平仄相同)。
【對仗】本聯對仗,屬半對半不對。
【四聯】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第七句是五言古風平平仄腳的常用格式,留意它的配套句,第二、四字通常是一平一仄,很少會用兩平或兩仄。本詩的配套句第八句,就是用先仄後平的句式。那是仄平仄腳的正體(與前面第三句句式一樣)。
【對黏】本聯一、四、五字失對。第七句與上聯第六句,第二字失黏。
【對仗】本聯並無用對仗。
【五聯】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第九句三平調句式與本詩首句相同,是五言古風常式。對句第十句是上四平仄腳句式,也是五言古風句的樣式。上四平未算落調,但四平句畢竟不太和諧,在古風中,用於對句是比較少。(古風中,對句的平仄也是比出句重要。)
【對黏】本聯一、三、四字失對。第九句與上聯第八句相黏。
【對仗】本聯沒有用對仗。
從以上分析可見,這首詩所用句式,絕大部份是古風格式。從對黏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近體律的要求。而這首詩,基本上可說並未有用對仗,也是並不符合近體詩的一般模式。
綜合以上各點,這首詩可辨別為齊言的五言古體詩,具體點說,是一首仄韻的五言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