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最早使用部首來編寫字典的是東漢時的許慎。他編的<說文解字>,分了540部。到明朝的梅膺祚編<字彙>,減至214部。其後的<康熙字典>、<辭海>、<辭源>等都仿照它,將部首定為214部。數目變了,歸部也起了變化。<說文解字>的部首和所屬字字義相關,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後來的卻不一定相關,而出現檢字法的部首。
我們必須了解部首本身的含義;因為屬於某部首的字和某部首的含義是有密切關係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知悉凡從恊(水部)的字都與水有關;從木部的字與樹木有關;從金部的字與金屬有關等等。但有些雖是常用的部首,學生卻未必知其含義,諸如頁與頭有關;示與鬼神有關;貝與財物有關;邑與城邑有關……。
甚麼是部首
中國文字最早是出現在龜甲與獸骨上,屬於圖畫文字.「部首」是中國文字的一大特色,是指文字的偏旁,例如「說」,「詞」,「講」,「話」,「議」,「論」……等字都屬「言」字部首,因此都與說話有關;「李」,「林」,「森」,「桃」,「柱」……等字都屬「木」字部首,所以這些字都與樹木有關,因此只要瞭解部首,就可以很容易明白所有文字的意義。
偏旁同部首的聯繫與區別:
“偏旁部首”常常連在一起說,於是有些教師就認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這是一種誤解。偏旁和部首,雖然有某些聯繫,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合體字的構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結構的合體字的左方稱為“偏”,右方稱為“旁”,現在合體字各部位的部件統稱為偏旁。如“語”字,由“三點水”和“吾”兩個偏旁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兩個偏旁組成;“問”字由“門字框”和“口”兩個偏旁組成。
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聲旁兩類。
在分析字形時,常常提到“部首”這個術語。那麼,什麼是“部首”呢?一般地說,部首是表義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與部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在偏旁中,部首的數量很少,常用的不過一百多個,前面提到的《部首名稱表》列出的部首是99個。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要是聲旁,常用的有一千多個。聲旁中將近90%是獨體字,如“偏”、“駕”、“固”等字中的“扁”、“加”、“古”,這類聲旁叫做“成字聲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那些構字能力強的成字聲旁叫做“基本字”。
把表義的偏旁叫做“部首”,起源於以《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古代字典。古代字典給漢字分類採取“據形系聯”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歸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為標目,置於這部分字的首位,因為處在一部之首,所以稱為“部首”。如“媽”、“妹”、“妙”、“姑”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女”就是這部分字的部首。
http://znzxx.ggjy.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25
http://cache.baidu.com/c?word=%B2%BF%CA%D7&url=http%3A//www%2Elpc%2Eedu%2Ehk/resource/chinese/posau%2Eppt&p=c3769a4f86cc43ed0af7d73d55&user=baidu
http://cal.hkcampus.net/~cal-ywm/bs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