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何要把刺客寫列傳

2006-12-07 6:15 pm
史記的列傳都是紀錄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那為何要幫刺客寫列傳

回答 (3)

2006-12-08 2:39 am
✔ 最佳答案
在司馬遷筆下的刺客,並不是今天為錢而賣命的人,而是肩負偉大理想及抱負的,不仿參考下面文字,或許有些啟發

《刺客列傳》一共寫了五位刺客,皆人中豪傑之士,個性卻各不相同。
《史記》中記載了春秋、戰國時代五位知名的「刺客」:紀元前七世紀,在齊桓公面前揮舞短劍,逼其歸還強佔之領土的魯將曹沫;紀元前六世紀,因王位之爭而幫公子光刺殺吳王寮的一介平民專諸;紀元前五世紀,為舊主智伯復仇的豫讓;紀元前四世紀,刺殺韓相俠累的聶政;及紀元前三世紀,暗殺始皇帝不成的荊軻。

這幾個人,「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他們的俠義行為,所根據的,是「為知己者用」,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有一股慷慨之氣。好比千里馬遇到伯樂,必定大喊快哉,終於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了。就是這種受重視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而刺客們對於這份知遇之情甚至看得比生命還重,因此使曹沫不顧自身安危在敵軍環繞下劫持齊桓公;使專諸豁出性命刺殺吳王僚;使豫讓入宮塗廁,漆身吞炭,行乞於市,只為報智伯;使聶政刺死俠累後,「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以免連累嚴仲子和姊姊;使荊軻義無反顧,慷慨入秦赴死。「刺客本色」,莫過於那股視死如歸、豪氣干雲的氣勢。
連風格一向平淡的陶淵明,在讀完太史公的〈刺客列傳〉後,不禁也被刺客們悲壯慷慨的情懷所感動,而在其詠史詩〈詠荊軻〉篇中,露出了豪放的本相:「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在詩人簡勁的勾勒下,塑造出荊軻這一個剷強鋤暴的英雄人物。

《荊軻傳》
軻之刺秦,是出於一心繫國家安危、生靈塗炭的正義,出於反抗暴政、存亡續絕的公心,而不是什麼「報丹」的私義。明乎此,才不致扭曲荊軻高大的歷史形象,唐突古代英雄。
司馬遷傳寫此輩人物,總是飽蓄崇敬的感情;殘暴的統治者儘管有那麼多的屠刀,反抗者是殺不絕的。人民要報仇,要消滅他們的決心是阻止不了的。這是對荊軻刺秦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最好的概括──人民永遠不會饒恕暴君!
參考: 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3688/10.pdf - 58kceiba3.cc.ntu.edu.tw/course/731179/homework/2-2.pdf - 15k
2006-12-08 2:42 am
中國史學缺少活生生的“傳”

在談劉邦、朱元璋之前,我想先交代史學上重要的“人物傳記”問題。中國史學在世界上是很發達的,很少有其他國家的史學系統有我們那麼長,那麼完整。二十四史有紀、傳、表、志四個部分:紀,是一個劃年代的表;志,是專門史;表,是用表格一目了然的方式來講一些事;傳,是依據歷史人物的事跡來反映一個時代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傳,人物傳記在中國史學佔很重要的位置。但到了近代,人物傳記非常稀少,而且能讀的好傳記更少,其原因何在?

中國史學裏的傳記,早在《春秋》和《左傳》中就可見到。它們在敘事中插入人物描寫,尤其《左傳》裏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有些是呼之欲出。《左傳》的姐妹篇《國語》,其作者好像就在床底下聽話似的,人家半夜裏的談話他都知道。但中國史學並沒有因此形成一個獨立的傳記體裁。

《左傳》和《春秋》關係密不可分。《春秋》最注重人物的褒貶,也就是評定人物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國的道德標準、道德系統中,此人物究竟是好是壞。這一特定的功能,為史學的傳記造成很大的困擾,使中國文化中多了一種刻板印象。用今天的話講,人不再是個“人”,人是個臉譜,就像京戲裏的臉譜。看戲臺上的臉譜,忠奸分明,關公是紅臉,曹操是白臉,蔣幹是個小花臉,諸如此類。褒貶使得《春秋》的《谷粱傳》、《公羊傳》,把許多本來不是褒貶的句子,解釋為褒貶,甚至做誅心之論。某人並沒有那個動機,但《谷粱傳》、《公羊傳》給它一個動機,再在動機上判定此人在歷史上做了或對或錯的事。一言之褒,給他一個獎章跟光榮;一言之貶,把他抓到包公的虎頭鍘、龍頭鍘上鍘一刀。中國史學,不僅拿歷史當鏡鑒,還把它當作裁判。在中國史學傳統內,歷史學家是永恒的裁判者,其裁判可永遠流傳。歷史學家有做判斷的使命,而且這個判斷是依據個人的主觀做出來的。

這套做法,到司馬遷有一點改變。司馬遷寫《史記》,不僅是寫文化的通史,還要寫當時那個時代他一生所體會的事情。《史記》裏寫了許多非常逼真的人物和他們的性格,從中可看到極好的人物描述,如項羽在垓下之圍,眼睛一瞪,大吼一聲,“人馬俱驚,辟易數裏”。這明明是誇張敘事,人可以倒退幾裏路,但馬絕對不行,非摔跤不可,可是經司馬遷這麼一寫,活靈活現。

另一方面,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依他的判斷把人物歸為一類一類,刺客是刺客傳,遊俠是遊俠傳,做買賣的是貨殖傳,打仗打得好的是一種傳,打得不好的是一種傳。同樣是做官,有一類官是循吏,有一類官是酷吏。這種分類法,叫類傳或列傳,不是一個人的傳,而是一堆人的傳。司馬遷開創了二十四史的重要傳統,二十四史的列傳比個人傳要多得多。同時,司馬遷的傳裏常有他的評語——“太史公曰”,後來的二十四史也有讚。這個讚,不一定是讚美,是評語的意思。有評語,就等於斷定一個人在歷史上的價值、地位。也就是說,太史公寫當時的事,繼承了《春秋》的褒貶,其歸類的辦法也與中國政治上的謚法有相當大的關係。從周代開始,除了頭兩個王,每一個王死後,大臣們以其一輩子的所作所為,公決給他一個周什麼王,如定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等。謚法和褒貶是分不開的,分類傳統和褒貶傳統也有互通之處。於是,歷史人物的個性、特徵都定性了,一類一類,不再是活潑潑的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刻板印象。整個二十四史,只有在《史記》和一部分《三國志》裏,能看見活潑潑的人,原因是什麼?因為事後修史。司馬遷修的是當時史,將當時的所見所聞,直接的印象和聽聞寫下來,這和隔一個朝代、幾個皇帝才修史,引用官書資料或收集民間資料拼湊起來是不一樣的。今天,因受到中國傳統的束縛,很難寫出一個活生生的傳。

文學和傳記合併起來,叫“文學傳記”或“傳記文學”,在那裏才看得到接近“活人”的傳。台灣有一個雜誌叫《傳記文學》,憑心而說,幾十年《傳記文學》裏所收的文章,真正把人物寫活的很少很少,因為我們一直沒有把史學的人物傳記傳統充分建立起來。
2006-12-07 6:20 pm
因為他想殺貪官, 但自己不是武人.

所以十分欣賞刺客列士們
參考: 想想司馬遷的身世...


收錄日期: 2021-04-27 15:12: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7000051KK007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