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德 統一

2006-12-07 5:36 am
咩野係 4+2 方案? 

回答 (2)

2006-12-07 9:14 am
✔ 最佳答案
1987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繫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癥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佈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誌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參考: baidu.com
2006-12-07 5:48 am
[編輯] 分裂和重新統一 (1945–1990)

1945年德國被分區佔領情況主條目:1945年後的德國

戰爭使得德國死亡數百萬人,失去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大片領土,1200萬-1500萬德國人從過去的東部領土(東普魯士、 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東布蘭登堡)、中歐和東歐一些地區被驅趕出來。德國所有大小城市都變成了廢墟。戰後德國和柏林被分成四部分,分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佔領。

蘇聯對德國工業設施的掠奪、貨幣以及對其他一些問題的阻撓導致蘇聯與其它三盟國關係僵化以及冷戰開始,最終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由西方三盟國主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聯邦德國、西德)以及由蘇聯主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民主德國、東德)。前德國首都柏林由於特殊原因,被分成 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完全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德飛地,有特殊國際法地位(東德官方首都稱呼"柏林"不包括西柏林)。蘇聯由1947年末開始操縱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德國的分裂。1948年7月1日西方三盟國向聯邦德國州長移交法蘭克福文件(Frankfurter Dokumente),把管轄權交還聯邦德國。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方佔領區成立,定都波恩,同時於1955年5月5日宣佈主權獨立。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東柏林。邱吉爾曾經提出德國回復到1877年前的憲法時代﹐免於國家分裂。


在玩著「柏林空運」遊戲的柏林孩童冷戰中德國成為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的聚焦點。隨著西德的貨幣改革,蘇聯政府1948-1949年試圖通過地面封鎖西柏林向西方三盟國施加壓力,使得美國使用後期由運輸機構成的空橋(Luftbrücke)維持西柏林的供給。冷戰造成的西德與東德重新軍事化尤其使東德經濟背上了重大的負擔,隨之引起群眾向西德逃亡。1953年6月17日在東柏林發生暴亂,被蘇聯駐軍和東德人民警察鎮壓。1961年東德為了阻止公民向西德逃亡,在它的柏林管轄區界限上建造柏林圍牆。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為了支持東德的獨立,號召從全社會主義陣營徵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支援因公民逃亡受損的東德工業。

西德在戰後快速恢復並再度崛起,成為歐洲新的重要經濟支柱。憑藉貨幣改革,西德在1950年代經歷經濟奇跡。冷戰後期,聯邦德國開始了積極爭取國家重新統一的努力。隨著戈巴契夫的上臺,蘇聯在東德立場的迅速軟化;加之民主德國內部激進派的響應和鼓動,在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默許下,1989年,柏林圍牆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東德併入西德的方式兩德重新統一,加速了1990年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崩潰。德國並且重新成為主權國家。

西德自1955年5月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並且是歐盟前身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以及之後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ä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創建成員。合併後的德國現在是歐洲以及歐盟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二戰後美英法在德國西部,蘇聯在德國東部駐有重兵。德國後來成為北約與華約對峙的最前線。當前北約盟國美國和英國仍在德國維持駐軍,其身份由北約部隊章程(德語:NATO-Truppenstatut,英語: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以及一套複雜的雙邊協議系統管轄。特別是美國在德國還駐有最強的一個裝甲師,併在德國擁有最大的海太空軍基地。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25: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6000051KK044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