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本論?

2006-12-07 4:41 am
咩野係本論?

回答 (2)

2006-12-09 5:47 pm
✔ 最佳答案
議論文寫作技巧

議論文的結構須具備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論說文的結構,通常包括三個部分: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即指出問題
本論:對中心論點作出論證,即分析問題
結論:作出結論,即解決問題
圖解法:引論 本論 結論
有鑑於每年有不少無辜市民葬身於二身煙之下,我贊成全面禁煙。
第一,吸煙足以致命,是殺人的利器...
第二,四處煙氣令人局促不安...
第三,...
總括而言,全面禁煙是市民生命的有力保障,付諸實行也是遲早之事。
2006-12-07 5:08 pm
本論的這一安排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有著特殊的考慮。 具體說來,本論不是簡單探討佛、道、儒的關係問題, ... 因為本論的重點是對相關問題進行理論層面的揭示和論證,看重的是思辨性、理論的深度和系統化的程度,所以本論以佛教為首而以儒家為末。

從結構上說,本論的主體部分分為七章:第一章探討的是佛、道、儒心性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同時也是本論所採用的方法論[3];第二章《論心性》,作者對本論的研究對像進行了必要而嚴格的限定;第三章《中國佛教及其心性論》,作者首先解決的是「什麼是佛教」的問題,然後便是對中國佛教心性論的成就與宗派差異進行揭示;第四章《道家道教及其心性論》,作者在界定道家、道教的基礎上對道家、道教心性論的成就與特點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根據史實將以往人們認為屬於道教的成玄英歸入道家名下;第五章《儒家及其心性論》,作者在探討儒學研究的現狀、有關儒家的爭論、「儒」之本義和儒家的界定的基礎上對儒家心性論的成就與特點進行了揭示,並明確回答了「儒家是否是宗教」的問題;第六章《佛道儒心性異同論》,作者就佛、道、儒心性修煉體系的一些核心範疇在相關體系內的不同理解與運用展開探討,從而對佛、道、儒心性論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橫向揭示;第七章《結論》,作者對本論各章節所得到的最新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並明確歸納了本論對國際心性論研究所做的貢獻。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獻,從而使本論的判斷能建立在充分的史料基礎之上。此外,作者還安排了四個附錄,分別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目的1978年至1997年間在大陸發表的有關佛教、佛學、道家、道教、儒家、儒學的論文篇目和本論的參考文獻,以方便人們的進一步研究。

  從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這一主題上說,作者之所以要對佛、道、儒及其心性論作進一步的界定,是因為人們長期以來大都對佛、道、儒和心性論採取不同標準的默認處理,而這種手法事實上是不恰當的。舉例來說,作者之所以要論心性,是因為欲探討佛、道、儒心性論就必須首先明確心性論的具體內容,否則,就只能是無的放矢。因此,作者分三步對心性論進行了界定。首先,作者從中國學術界目前對心性論的研究現狀入手提出問題的所在;接著,作者回顧了歷史上關於心性的種種異說,為下文的界定創造條件;最後,作者對古漢語中的「性」字進行認真的考察,並由此展開對心性論的規定性的界定。通過有關探討,作者提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心與性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以前,人們對此所給予的學術關注非常缺乏,而本論則主要以此為突破口。又比如,在《論佛教》一文中,作者明確提出了「世俗的佛教」和「勝義的佛教」這事實上早已存在的兩種佛教,介紹了兩種佛教的現實衝突;然後,作者對「佛教」一詞的用法進行了歷史考察;最後,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佛教進行了宗教意義上的界定。通過作者的界定,「佛教」一詞的來由與內容都得到了必要的澄清,從而為人們區分佛教與非佛教提供了確切的可以操作的依據。

  從作者的角度說,選擇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這一主題主要歸因於三個方面:其一,選擇心性論這一主題,基本上是受賴永海教授《中國佛性論》的啟發;其二,選擇佛、道、儒的比較研究,則主要受洪修平教授的啟發;其三,中國學術界對三教關係與心性論研究的熱與國外在這方面的一無所知所形成的鮮明對比極大地刺激了作者的研究興趣[4]。作者最初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佛教的修煉體繫上,只是後來,以前二者的啟發為前提,以後者的刺激為動力,促使作者敞開門戶,放棄早先的僅僅研究佛教的想法,決心在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上進行一番嘗試。雖然大多數朋友都認為這一主題太大、太難,但作者對這一選擇是堅定不移的。這是因為,一方面有賴永海教授、李書有教授、洪修平教授、徐小躍教授等的堅定支持,另一方面,作者對這方面的國內外情況有相當的瞭解和把握,作者十幾年來的研究一直都是圍繞佛、道、儒的原典而進行的,作者對史料、語言和文字的運用相當得心應手。[5]事實上,為了確保本論能取得預期效果,作者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包括:第一,搜集、整理了數千萬字的相關文字資料;第二,借鑒、吸收國際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廣泛查閱國內外著名圖書館、資料庫的各種相關信息;第四,與國際同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雖然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也產生過畏難情緒,但完成之後的《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卻是令作者無比欣慰的。為什麼呢?這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從學術上說,本論提出並闡述了不少獨到的觀點,對涉及的核心理論問題都有比較恰當的處理;其二,本論系統地實踐了作者的以語言分析法為基本內容的方法論,從而為進一步推廣此一方法論提供了生動的範例。

  從創新的角度說,較之此前的相關著作或論文,本論對心性論和佛、道、儒的規定性作了更加嚴格的界定,對佛、道、儒的心性論作了進一步的概括和總結,對佛、道、儒心性論的異同表現作了更為具體而深入的揭示,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實踐了以語言分析法為基礎的方法論體系。與此同時,作者還明確提出、闡述了五個新的範疇:第一,「世俗的佛教」;第二,「勝義的佛教」;第三,「個體的儒家」;第四,「集體的儒家」;第五,「語言分析法」。在論述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們在簡化古文的「齊」字時一律寫為「齊」,本論對此作了必要的更正,將所有古文中讀作「zhai」的「齊」字一律簡化為「齋」而不是「齊」,因為此時的「齊」字是祭祀的意思,只有簡化的「齋」字才符合這一意思。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6000051KK039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