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的知料?

2006-12-07 4:37 am
九大行星的知料?

回答 (4)

2006-12-08 1:12 am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2006-12-07 4:47 am
現在已没九大行星
只有八大行星
因為如果要認埋那棵行星
就要認多一個
共有十大行星
國際組識不承認那棵星
所以只有八大行星!
2006-12-07 4:42 am
2006-12-07 4:42 am
太陽最外層大氣。只能在日全蝕時看見。向外伸延至很多個太陽半徑。溫度非常高 (500,000-3,500,000 K),並向外遞增。密度非常低 (~數顆粒子 / cc)。一般相信色球與日冕的異常高溫與太陽強大磁場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太陽 (Sun)



太陽檔案 位於太陽系中心,是一顆能發光和熱的恆星,它透過在中心的核反應而產生能量。它的質量比地球大三十萬倍。八大行星,從「上面」(地球的北極)看,在近乎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逆時針方向公轉。
太陽風 (Solar Wind)







水星檔案 在太陽系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對地面觀測者來說,水星顯得經常在太陽附近。也就是昏星和晨星。它沒有可以保留熱力的大氣層 (大氣層由於表面過熱和行星重力過弱而流失),所以晝、夜的溫度相差很大 (-170°C - 430°C),而且表面保留了很多環形山未有被大自然侵蝕(例如卡勞維斯盤地 (Caloris Basin) 是被一塊巨大的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之間的平原 (intercrater plains)相信是由凝固的熔岩流形成的。)。
火星 (Mars)



火星檔案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四位。土壤蘊含豐富的鐵質,所以呈現紅色 (鐵鏽);在火星表面上觀看,天空呈現粉紅色,這是表面上吹起的紅色塵埃造成的。表面有不少環形山,也擁有巨大的火山 (例如 奧林匹斯山,Olympus Mons )、峽谷 (例如 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 ) 和乾涸的河床,並經常發生巨大的塵埃風暴。火星的質量不足地球的 11%,故引力也較弱,數十億年前的火星大氣層比現時的密度高很多,但易揮發的氣體不斷流走,現在只剩下稀薄的大氣層 (約為地球的 1%),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它的兩極有極冠 (polar caps),含有多層凝固的乾冰覆蓋著一些冰(固態水﹞。火星還擁有兩顆形狀不規則的衛星。
木星 (Jupiter)



木星檔案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五位。它擁有暗且薄、由細小粒子組成的光環,也擁有至少六十三顆衛星。木星的急速自轉 (週期約為10小時) 使它變得扁平。複雜的天氣現象造成色彩絢麗的暗帶紋 (dark belts) 與亮帶 (light zones),著名的大紅斑 (Great Red Spot) 是一個維持了超過 300 年的巨大氣旋。內在壓力非常強大,氫氣被壓縮成金屬液態氫 (liquid metallic hydrogen) - 一種十分好的導電體。導電物料的急速旋動產生強大的磁場 (約為地球的 100 倍),把繞著行星的帶電粒子困在一層薄薄的電流片 (current sheet) 上。
天王星 (Uranus)



天王星檔案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七位。大氣層內的甲烷使它呈現藍色,大氣流動亦遠不如木星般明顯。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平行於公轉軌道的平面,因此在天王星的觀測者會看到太陽在半個公轉週期內永不沒落,但在隨後的半週期內卻永不升起。它擁有暗淡、狹窄、很疏和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光環系統。還擁有至少二十七顆衛星,全都是岩石世界。天王星是在 1781年被英國學者威廉赫歇耳 (William Herschel) 發現的。
地球 (Earth)



地球檔案 太陽系中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三位。地球的直徑約1.3×104 千米,地球不斷作週期一天的自轉,形成晝與夜。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 AU1.5×108 千米,形成四季。
光球層 (Photosphere) 可見的太陽表面,由一層很薄的氣體構成。我們在地球上接收到的陽光,大部份是從光球射來的。溫度大約是 6000 K。(攝氏溫度 (°C) = 絕對溫度 (K) - 273°,例如 6000 K = 5727°C。) 密度~水平線上空氣密度的 0.1%。
色球層 (Chromosphere) 光球上面一層厚度約為 10,000 km 的氣體。亮度比光球暗很多,只能在日蝕時看見。頂端的溫度達到 1,000,000K。密度降至比空氣密度稀薄約十萬億倍。
米粒 (Granule) 被暗條紋分隔開的氣泡狀結構,直徑約為 1,000 km,平均壽命約 20 分鐘。米粒是對流現象,熱氣體從米粒中心上升,較冷的氣體從邊緣下沉。
伽利略衛星 (Galilean Satellites)


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由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因此以他命名。它們包括木衛一 (Io) 、木衛二 (Europa) 、木衛三 (Ganymede) 和木衛四 (Callisto) 。
金星 (Venus)



金星檔案 第二接近太陽的行星,它順時針方向自轉。表面隱蔽在高密度而穩定的雲層之下。很久之前,大部份水被太陽輻射分解,乾燥而濃密的大氣層 (約為地球大氣層密度的 100 倍),成份主要為二氧化碳 (CO2),正因二氧化碳困住太陽輻射帶來的能量,造成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令表面非常酷熱 (470°C),也使大氣層佈滿氣體化合物。雷達顯示金星表面主要被起伏的平原 (rolling plains) 覆蓋著,間中有一些高山和火山。廣泛分佈的斷層 (faults) 證明表面曾經有火山活動。
柯伊伯帶 (Kuiper Belt)


美國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 (Kuiper, Gerard Peter)(1905-1973)在海王星的軌道外 (30 - 100 AU) 存在一些細小的冰質物體,可能是很多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冥王星也可能只是柯伊伯帶中的物體。截至二零零三年,在已經發現的柯伊伯帶物體中,最大的兩顆是 Sedna 及 2003UB313 (Xena),後者可能較冥王星還大,並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歸類為「矮行星」(Dwarf Planets)。
原始星雲 (Solar Nebula) 一團旋轉中的混沌氣體與塵埃,旋轉時產生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使這團星雲變成扁平的碟狀,一些離開核心的物質形成行星,因此大部份行星在同一平面上繞太陽公轉,自轉方向相同。
海王星 (Neptune)



海王星檔案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八位。大小、質量和大氣狀況與天王星類似。在海王星上亦發現了一些氣旋 (例如大黑斑 - Great Dark Spot )。由凝固的甲烷構成的白色雲層,在高緯度的地方漂浮著。海王星也擁有細小、暗淡的光環和至少十三顆衛星。海王星是在 1846 年被德國天文學家伽勒 (J G Galle)在勒威耶估計距離一度的地方發現的。
冥王星 (Pluto)



冥王星檔案 一九三零年被發現,曾被列作第九大行星。細小、密度低 (可能含有大量冰) ,既不是類地行星,亦不是類木行星,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重新歸類為「矮行星」(Dwarf Planets)。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傾斜 60°。公轉軌道是長橢圓形,部份更與海王星的軌道重疊,有時會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沒有光環,但有一顆相對地較大的衛星 - 查倫 (Charon)及兩顆小衛星(Nix 和 Hydra)。冥王星的公轉軌道與八大行星的公轉平面有17.2°的傾斜。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有些隕星是彗星的碎片,它們散佈在彗星的公轉軌道上,當地球在某彗星軌道附近掠過時,便產生壯觀的流星雨 (meteor shower)。
針狀物 (Spicules) 是伸延自光球的火焰狀結構。
隕石 (Meteorites)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位於外太陽系。外觀像氣體、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密度較低 ( ~1 g/cc)。沒有固體的表面,但內部有很厚的液體層,可能有如地球般大小的岩石核心。體積與質量較大,重力較強而產生強大的潮汐力,有光環系統 (ring systems)、很多衛星、濃厚的氫大氣層、有強大的氣壓和很多複雜氣象變化。
類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位於內太陽系。密度相對地較高 ( ~3 - 5 g/cc,比較:水的密度 = 1 g/cc),由鐵和鎳構成的核心被高密度的岩石外層包裹著。質量與體積較小,重力較弱,衛星數目較少 (例如:地球只有一顆,火星有兩顆),有稀薄的大氣層,沒有光環系統。而且表面滿佈環形山。
耀斑 (Flares)


非常猛烈的「色球爆發」,在數分鐘內到達爆發的高峰,不到一小時或在更短的時間內完全瓦解。一個巨大耀斑可以釋放出相等於 20 億噸 TNT 的能量。耀斑會發放 X 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高能粒子流。紫外線和高能帶電粒子增加地球大氣層內電離程度,干擾無線電通信,並在兩極附近形成極光 (auroras)。而耀斑往往在磁場強大的黑子群附近出現。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48: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6000051KK039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