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最近,看了一齣頗喜愛的電影–「薯嘜先生」(About Schmidt),故事講述一位身居要職、位高權重的薯嘜先生對退休生活的種種適應,包括其對突然失去重要職位的不安及空虛,對老伴突然在家中暴斃的茫然及不知所措,對唯一的心肝寶貝並才識出眾的女兒要下嫁平平無奇之輩的不捨及醋意等……生動地突顯出「退休」這轉捩點的而且確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轉變;我想,若我們能在事前作出充足的預備及在退休後的生活作出適切的調節及適應,退休後亦一樣可有豐盛的生活。
但,甚麼才算是豐盛的生活呢?答案必然是因人而異,因為每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對生活亦有不同的追求;結果,在甲看來是豐盛的生活,對乙來說可能是淡然乏味。簡單來說,豐盛生活包括了主觀及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泛指個人對生活所持的態度,對生活的滿足感及對自我的評價等;而客觀因素則泛指個人在面對生活上各種經驗上所擁有的資源,例如身體的健康程度、經濟的保障及各類服務的配套等。
既然豐盛的生活是由主觀和客觀的因素組成,這亦意味著退休後能否活出豐盛生活是要靠個人的努力及得宜的社會配套。
社會政策及服務的配套
退休即是要從工作中退下來,沒有了工作,亦沒有了收入。退休後的財政來源相信可靠儲蓄、資產投資、公共援助、退休金及家人供養等來支持。面對著人均壽命的增長及提早退休的趨勢,政府實有責任設立良好的退休保障制度,讓退休人士能在安穩的財政狀態下安享生活。
此外,「健康」是豐盛生活的必要條件,健康不單指身體健康,亦指身心的健康及和諧。事實上,當身體愈趨老化,身體機能愈趨衰退,非正規的支援未能有效地發揮功能時,社會上正規照顧便更形重要。醫療及社會服務無論在發展預防性、發展性、支援性及治療性的服務上均實在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其緊密的合作亦可將社區的資源有效地帶給有需要的人士。
社區環境及氣氛的營造
香港的安老政策以「社區照顧」為本,目的乃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發揮潛能,享受豐盛的晚年生活。這樣,如何締造有利於長者生活的社區環境便十分重要,這包括如何加強長者與鄰舍的關係及互助網絡以發揮互相幫助及支持的功能。此外,社區環境亦包括了長者居住的環境及公共設施是否能配合長者的身體機能及需要。而更重要的,則是在社區內培養敬老愛老及互相尊敬、欣賞的社會氣氛以讓長者能有尊嚴地在社區中生活。
加強予家庭的支援
香港的「社區照顧」政策常被評為「家庭照顧」,家庭實在可給予長者極大的支援,很多的研究顯示長者獲得家庭支援有較高的生活質素,我們亦應推廣家庭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但卻需同時肯定家庭的貢獻及為家庭、特別是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支援以強化其功能及紓緩其作為照顧者的壓力。
退休者的自我預備及計畫
退休後的生活絕非從退休後才開始。退休生活只是我們一向生活的延續,我們在工作時儲備的金錢、培養的興趣、發展的人際網絡、建立的生活模式等會對退休生活有直接的影響。如何在退休後活出豐盛的生活實在是要靠自己事前周詳的計畫及預備,包括釐定何時退休,退休後的生活模式、日常作息時間、家庭及社會角色的再定位等等,讓我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資源迎接生命中的另一嶄新階段。
甚麼是退休後豐盛的生活是很主觀的,於是,各人可為自己釐定的目標而作好準備,然而,豐盛的生活亦需社會的配套,包括良好的社會醫療政策、退休保障及有利於長者生活的社區環境等。總的來說,豐盛的退休生活是可以追尋的;可喜的是,我們知道個人及社會各階層均可盡上一分力。
對於退休常見的謬誤及其真相 :
謬誤一 : 以為退休無須計劃 : 研究顯示,對於那些缺乏穩定目標和計劃便退休的人,其適應退休生活會較差。
謬誤二 : 認為退休會百無聊賴 : 有研究顯示那些期望退休後要有充實生活才感滿足的人,跟進其退休後五、六年的生活情況,發現其生活質素,相對於缺乏期望的人適應較佳。
謬誤三 : 認為退休代表無用、無價值 : 研究發現,那些在退休後仍保持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會較高。
謬誤四 : 認為退休會令健康身體衰退 : 其實,在六十至六十五歲之間,身體機能的衰退一般會愈來愈明顯,這正值是退休的年齡,因此容易使人混淆。其實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加速身體衰退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