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看愛情?(一個困眾生的問題)

2006-12-07 1:26 am
思念一個人的執念,為何總是揮之不去,佛教是怎樣解釋?

回答 (5)

2006-12-07 7:00 pm
✔ 最佳答案
人世間有幾人覺悟了?覺悟了的人也不會留在俗世煩塵事上了。
愛情,若以十二緣起的欲愛來看,引生的苦果,就是執取,執念卻又得不到又放不下,更是不知怎放。這時情況就與痴相應了,找不著方法令那思念滅除,而心想滅除,這個狀態就是瞋,故貪瞋痴都在,火燒著心。
佛教的核心教義是無常、苦、無我、緣起。
心在苦時要知萬事萬物都在變化,心的苦也會轉變的,不要在心感苦惱時亂下決定及行動前要細想,心亂人要作個主,不要隨心隨境轉。
心在瞋時的狀況會想出害人害己的主意,要看著這些念頭,有能力就不要被這些念頭升起,沒能力就盡量制止,停在念頭,看著自己的身體,就是不要有什麼行動,若制止不來,找一個人來訴說發洩,要找個有冷靜頭腦的人,可不要亂找一個會同你火上加油的人。一個不夠,找多幾個。若沒有,找專業人士好了。情緒必須疏通的,但這個過程不要害人害己。
這是消極的做法。
佛教的方法是將執念轉愛念,執個人的情之思念,轉化往對眾生慈愛的照念,反正思念揮之不去,反正執著情愛,將這種念曠展,願那人快樂,願那人無精神苦惱、願你自己能承擔那人的所有痛苦等等,將你自己的執念再落實至行動,去做義工幫人,將對個人的執情,轉出對眾生的慈愛。
因緣有時是那麼地糾纏不清,但既是緣盡,就不要強求了,由它去,那個盡也或許只是一時或這世盡了,誰知此世或那一世又遇緣再見?若有緣再見時,你會想這緣如今世般令自己痛苦還是想會有好的結果?若想有好的結果,要減少對那人的瞋心,加多些慈心,令惡緣轉化成善緣。
2006-12-07 9:44 pm

佛教怎看愛情?(一個困眾生的問題)
思念一個人的執念,為何總是揮之不去,佛教是怎樣解釋?


答: 外攀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境, 。內以八識領受, 迷於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 生生世世六道輪迥, 因生果, 果中生新因, 因果相績不斷, 無有了期。

往昔世中, 外攀某人的美貌. 美聲, 體香, 體味 及 滑膚, 以內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通過五根 [眼、耳、鼻、舌、身] 接收外影像, 而由第六識 [意識] 去分別好壞愛恨感受, 再由第七識 [末那識] 的我執我愛去愛見取美好的東西為「我能有此愛人」「我所有此愛人」。

生生世世常時為友, 時為兄弟姊妹, 時為子女, 時為父母, 時為夫妻…….記於第八識 [阿賴耶識]為種子, 遇緣則現行, 部份生長或生長至果熟, 緣份愈深厚, 執念影像愈揮不去, 好似AA膠痴個腦甩不到。



A]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FBaoJi/T 260272a .htm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卷9) T26, p 0272a
「欲取。若墮常邊貪著五欲為勝生處。如是持戒是名戒取。」

問曰。愛緣取者此是何因。

答曰。不足愛故更求增長。如飲鹹水轉增長渴。又依愛故有四種取。此以何義。依愛緣故求於現在五欲境界。如經中說依愛因緣求於諸欲是名欲取。又依愛故求未來世五欲境界。為彼愛故起於持戒是名戒取。以彼但求五欲境界。若以求得五欲境界。不欲捨離求諸天故。好日祭祀是我所欲。如是著我名為我取。是名依愛因緣於取。問曰。以何等愛緣何等取。答曰。欲愛欲取有愛能取戒取我取離有支。愛能取見取。又復眾生我愛見取生愛戒取受愛欲取。於一切取貪著見取。又四取中欲取戒取二取是愛餘二以為無明根本



B]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95-03.htm

く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六○)說:「苦觸因緣生苦受。」

佛法所謂的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和行苦。


1]「苦苦」,來源有六種,即佛法「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和求不得苦。「生苦」,指的是出生時的種種痛苦;
「老苦」,指的是年老體弱時的種種痛苦;
「病苦」,指的是患病時的種種痛苦;
「死苦」,指的是臨終時的種種痛苦;
「怨憎會苦」,指的是與仇人見面的種種痛苦;
「求不得苦」,指的是所求不遂的種種痛苦。
這六種苦的感受都是人們所常見而有一定的感受,對其苦受的屬性無可置疑。


2]「壞苦」,就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要結束時對有情身心所造成的種種痛苦。這樣的痛苦,其實同八苦中所說的「愛別離苦」非常相象,所不同的,「愛別離苦」是與所愛的人不得不分離時的種種痛苦,而壞苦則不僅這些,它還包括除此以外的一些東西,所謂良辰、美景等等。


3]「行苦」來自于時光流逝,感傷「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奈。這種無奈的傷感之苦,佛法叫它「行苦」。所謂行苦,就是因歲月的遷流和環境的變化而産生的種種莫名的憂傷,一種深沈的痛苦。


苦苦、壞苦及行苦,都體現著一種力量,一種衆生所不願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力量。這種力量,可能來自客觀世界,也可能來自主體感受,也可能來自于其他的衆生。這種力量始終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逼迫性。


所謂的逼迫性,就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人們所不喜歡的必然性。

種種痛苦,種種感受,其實也只是一種苦,即八苦中的「五陰熾盛苦」。衆生之所以是衆生,衆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爲作用熾盛的五陰蓋覆了天真的本性而導致了生死的輪回。


正是以逼迫爲特徵,具有很大的不可逆轉性,而世間的一切感受莫不如此,所以《成唯識論·卷第五因爲苦》才說:「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



C]http://www.cybermonastery.org/A12/text_a_12.html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是構成眾生生死流轉的十二種因素。佛陀藉著這十二因緣來解說生死流轉的成因和解脫生死束縛的依據。


[一]無明:即蒙昧、愚迷,沒有正覺和智慧明的意思。是指眾生對因果業報、緣起,
四聖諦等真理未能覺知的蒙昧狀態。

[二)行: 是指由渴愛和煩惱相應的思維而發動的“身”、“口”、“意”業行。有了
業行,就自然產生輪轉生死的業力。行亦可分為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

[三]識: 明瞭、認識和分別的意思,是心對境象認知和執持的功能。

[四)名色: 是指心識所緣的六境 [註4](色、聲、香、味、觸、法)。“名”即精神作
用的法境,而“色”即色、聲、香、味、觸的物質境象。

[五]六入: 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與六境合為十二處 [註5],乃心識憑藉而
起之處,故又名“六入處”。

[六]觸:即根(六根)、境(六境)、識(六識)三者和合、接觸而生起的覺知。

[七] 受:從接觸而生起的感受,可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

[八)愛:愛乃心對外境生起染著不捨的依戀和執著。

[九]取:從愛而生起的行為。愛之越切,執取越強,以致對所愛生起渴求而不辭勞倦的
執持和索取。
[十)有: 即存在、生存之意。有愛取,就會造業;有了業,就引生未來的存在。“有”
在此亦指“三有”,即三種存在的狀態 —— 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十一]生:當業的因緣成熟,就會有新的生命出現,故名為生。生亦有活躍、演變、不斷
成長和老化的含義。

[十二)老死:有了“生”,就自然有老、病、死和憂悲苦惱隨 之而來。這是一期生命邁
向壞滅的過程。
2006-12-07 5:59 pm
那你捨不捨得那個思念人呀?
狗糞能放在你的飯煲嗎?
那你自己想想
2006-12-07 12:59 pm
佛看愛情是------------苦
執念一個人,揮之不去,乃生起苦之因,

苦-----"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

愛是十二有支中的第八支,所謂"受緣愛,愛緣取",
欲是心所名,意謂渴求,欲望,
愛和欲相應,就產生了三種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欲愛是對男女的肉體之愛的渴求,
有愛是對在於存在幸褔快樂的渴求,
無有愛是為脫離現實之苦,對於虛無境界的渴求,
世間人對以上三種愛的渴求,有如口渴時要飲水似的強烈,所以稱為"渴愛",
苦是愛欲的果,愛欲為苦之因,

思念一個人,揮之不去,終究仍在於執取,
俗世人難以一下子不執,或是強行揮去,恐沉入空虛,,,,,
思念一個人,或可讓其淡然離去,,,,,

當"思念一個人"成了一件苦事,
心識或會生起一些反應,,,,,
而我們可以做的:
1)轉移價值:
當人處於缺失時,自會尋找填補,
例如:"我失去了財物,但我還有健康",
2)對比角色:
當人處於低位時,自會求取志氣,
例如:"我寧願一世捱窮,都唔會作奸犯科,淪為監犯",
3)同病相連:
當人處於苦痛時,自會發現更苦的事,
例如:"我切親手指好慘,原來你跌親隻腳仲衰,哇,佢撞穿個頭最傷,,,"
4)以毒攻毒:
當人處於一種煩惱時,欲找另一種煩惱取代之,
例如:"我以為失戀好煩,原來學打倉頡仲鬼煩"
5)......等等.....
等等都是心靈藥劑,可以舒減原來的苦事,免得人因一時之苦,萬刧不復,,,,,,

生活實例參照:
一個要戒煙的人,不比一個要揮去思念人的人來得容易,,,,

吸煙者無不時刻,思煙,念煙,想煙,愛煙,食煙,,,,
正如思念人者無不時刻,思人,念人,想人,愛人,咬人,,,,

戒煙者以藥物來取代尼古丁之毒癮,,,,
正如不思念人者以工作,學習新事物,認識新朋友,以填滿思念之心,,,,
戒煙者以吸煙場所為禁地,,,
正如不思念人者以觸景傷情之地為不取,,,,,
戒煙者設法改變舊有的生活模式,破除舊有的慣性,,,
正如不思念人者重新計畫下一個目標,謀求新的突破,,,,

最終,戒煙者除去煙毒,,,
正如不思念人者揮去舊有的記憶,,,,
2006-12-07 2:58 am
佛家話要四大皆空。貪,嗔,愛,恨...都會使人唔可成佛。思念係愛的表現,你自覺可以揮去嗎? 你可以夜開家人. 子女. 愛人朋友的思念嗎?

佛像上可以四大皆空,但人可以嗎?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23: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6000051KK024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