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係什麼?有什麼歷史?有什麼特色?

2006-12-06 3:53 am
文字小小,ok.......

回答 (4)

2006-12-06 3:57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Disambig.svg/25px-Disambig.svg.png
本文講述位於中國北京市的明清皇宮。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他意思,詳見「故宮 (消歧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

所在
北京市

分類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明、清

編號
1-100

登錄
1961年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宮殿建築

2.1 外朝
2.2 內廷
2.3 附屬建築
3 大事記
4 故宮保護緩衝區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Forbidden_City1.JPG/200px-Forbidden_City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太和殿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宮城」,現稱故宮。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編輯] 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編輯] 外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GuGongRichyLi.jpg/200px-GuGongRichyL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雨中太和殿

午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內金水河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檐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為「前三殿」之第一殿。
中和殿:面闊、進深各3間。攢尖頂。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
文華殿
武英殿
內閣

[編輯] 內廷

乾清門:為內庭正宮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
乾清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政府設「秘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
交泰殿: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
坤寧宮: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
養心殿:清朝後期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東六宮
西六宮
齋宮
東西五所
御花園
寧壽宮
慈寧宮:太后居所,現未開放。
建福宮
壽康宮
壽安宮
英華殿

[編輯] 附屬建築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b/%E8%A7%92%E6%A8%93.JPG/200px-%E8%A7%92%E6%A8%93.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故宮角樓

太廟
太社稷
西苑
萬歲山(景山)
皇城

[編輯]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 故宮保護緩衝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Hydrant.JPG/200px-Hydran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故宮的防火設備
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衝區的要求,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宮保護緩衝區作出規劃草案,並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衝區。緩衝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占地面積780公頃;建設控制區占地面積597公頃;故宮占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
該緩衝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

[編輯] 參見

皇城
世界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
臺北故宮
明故宮

[編輯] 外部連結

故宮博物院
故宮平面圖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收藏文物之比較
200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中央電視臺合作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
北京故宮 Google Maps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ommons-logo.svg/45px-Commons-logo.svg.png

您可以在維基共享資源中查找與此條目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Forbidden City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c/Nuvola_apps_kfm_home.png/30px-Nuvola_apps_kfm_home.png
這是一個與建築學或建築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85%E5%AE%AB&variant=zh-tw"

頁面分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小作品 | 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世界遺產 | 中國明代建築 | 中國清代建築 | 中國宮殿 | 北京博物館 | 世界之最
2006-12-06 4:06 am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故宮博物院,原為明清皇宮,1925年10月10日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1500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宮城」,現稱故宮。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宮殿建築
故宮角樓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外朝

雨中太和殿
午門
午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內金水河
太和門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
太和殿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檐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為「前三殿」之第一殿。
中和殿
面闊、進深各3間。攢尖頂。
保和殿
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
文華殿
武英殿
內閣

內廷
乾清門
為內庭正宮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
乾清宮
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政府設「秘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
交泰殿
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
坤寧宮
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
養心殿
清朝後期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東六宮
西六宮
齋宮
東西五所
御花園
寧壽宮
慈寧宮
太后居所,現未開放。
建福宮
壽康宮
壽安宮
英華殿

附屬建築
太廟
太社稷
西苑
萬歲山(景山)
皇城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後,於外廷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6月29日,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立逆產處理委員會,計畫變賣故宮。
1925年10月10日,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之後經過多次遷移,經過上海,南京,安順、重慶、樂山、峨眉
194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運抵南京。
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歸併故宮博物院,實現易培基提出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
1948年,2972箱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精品被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至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故宮閉館。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保護緩衝區
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衝區的要求,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宮保護緩衝區作出規劃草案,並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衝區。緩衝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占地面積780公頃;建設控制區占地面積597公頃;故宮占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
該緩衝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
2006-12-06 4:00 am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taiwan.net/download/2-15-1.jpg

故宮,是一座皇家宮殿,也是一座博物館。它凝聚著近600年的宮廷變遷和人世滄桑,它積淀了幾千年的文化訴說和生命智慧。故宮,以它厚重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和社會、歷史的里程碑。
故宮歷史的回顧

故宮的早年歷史,在戰火下可說是歷盡艱辛。民國十四年,在「末代皇帝」溥儀被迫搬離紫禁城之後,故宮博物院就在清宮原址成立了。然而時局動盪,文物很快就面臨播遷的命運。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中央政府權衡當時局勢,不得不將重要古物遷往京、滬;並在南京成立分院。不幸局勢再變,南遷文物只得再遷往大後方,臨時安頓在四川峨眉、樂山、及安順、巴縣等地。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文物雖然安然運返南京,可惜國共戰事又起,最後這批文物在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失利的中央政府來到台灣,暫時存放於台中霧峰鄉的北溝。一直到民國五十四年,故宮博物院在台北外雙溪復館,才對外開放,正式與台灣的民眾見面。
有什麼特色?
豐富傲人的典藏

如眾所周知,故宮藏品主要承續清宮舊藏,部分文物甚至歷經宋、元、明以來的宮廷內府收藏,流傳過程歷歷可考。後來故宮陸續接受捐贈、歸還,加上有計畫地蒐購文物,藏品益加豐碩。民國78年故宮曾以兩年的時間進行總清點,分為陶瓷器、玉器、銅器、書畫、善本書籍、檔案文獻和雜項等七大類,總數高達六十四萬五千餘件!據說,如果以每期三個月為計算,要全部輪流展完這些收藏,至少要花上一甲子以上的時間。這些文物跨越的年代相當久遠,向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約10,000 -2,000B.C.),向下延展一直到民國時期,綿亙中國歷史達七千年之久;而豐富的藏品,也使故宮的收藏達到無斷層的境地。

某些藏品因為獨具歷史意義或藝術價值而特別受到世人的青睞。如商周的銅器、宋代的瓷器、唐宋名家的書畫,論質、量上都足以傲視全球,其中不乏舉世無雙的珍品,如大家熟悉的毛公鼎、散氏盤、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都稱得上故宮的「鎮院之寶」。幾年前國人就曾為了珍貴的「谿山行旅圖」是否應該出國展覽的問題而爭論不已,其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經常展出的藏品之外,這批文物大部分收藏在原有的山洞庫房及新建庫房,故宮正努力結合學術界資源,同時引進高科技以改善文物的典藏及保存方法,希望達到「以第一流科技來維護七千年歷史文物」的目標。
2006-12-06 4:00 am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五百多年了。

紫禁城的城牆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天安門往里走,沿看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杆圍繞着,上面刻看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鰲頭,嘴裡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簷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簷斗拱、額枋、樑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十二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台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台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裏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樑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看流雲火燄。

三大殿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八公里。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裏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看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台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裏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這是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鎏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舉行大典,皇帝先在這裏休息。

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殿前廣場是舉行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片長方形小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面乾清門以內叫「內廷」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8: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5000051KK035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