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人知道小便有'蛋白'有無問題?

2006-12-05 11:15 pm
上星期做 body check 今日診所打比我話我小便有'蛋白', 叫我返診所見医生. 而家有擔心..

回答 (3)

2006-12-05 11:21 pm
✔ 最佳答案
蛋自尿的可能起因

  在正常健康的人每日的尿液中仍含有微量之蛋白質,約40-80毫克。如果24小時尿液中蛋白質總量超過200毫克,即稱之為"病理性蛋白尿":代表著腎絲球或腎小管有相當程度的損傷,病患可能罹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可能須要腎切片檢查。每天尿蛋白總量小於200毫克以下,則稱之為"生理性蛋白尿",常為正常現象。 尿液檢驗單上,尿蛋白陽性反應,並不代表病患一定有病理性尿蛋白。因為此項結果為一次解尿的檢查,並非收集整天24小時一所有的尿液後,加以檢測尿蛋白濃度計算其總量而得到的結果,所以並不準確。往往病患少喝水或流汗多, 使得尿液相當濃縮。如此,也會使簡單的尿液檢查呈現尿蛋白假陽性的結果。但是不管如何,如果尿液檢查單上有尿蛋白之陽性反應.直接找專科醫師進一步做二十四小時尿液總蛋白量的檢測。 雖然證實了整天尿蛋白總量大於200毫克,仍然須要排除功能性蛋白尿及體位性蛋白尿的可能性,才能確定診斷為病理性蛋白尿。

檢查方法: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比較精確的定量方法是要收集一整天小便中的蛋白排泄總量來測量,但是較麻煩且不易收集完全,而定性分析一般最常使用,將試紙放入尿中,看試紙顏色的變化來判定,越多「+」代表尿中蛋白的「濃度」較高,但不一定表示尿蛋白排泄總量較多,因為受檢查時尿液濃稀的影響。

  尿液檢查試紙定性結果常分為:

1) negative陰性(表尿蛋白濃度少於10mg/dl)

2) trace微量(10-20 mg/dl)

3) + (30 mg/dl, 推估每天大約流失300-400mg蛋白質);

4) ++ (100mg/dl)

5) +++ (300mg/dl)

6) ++++ (表尿蛋白1000mg/dl以上)

蛋白尿成因: 造成蛋白尿的原因很多,臨床可區分為良性蛋白尿(又稱暫時性或機能性)和病理性蛋白尿(持續性)。

(1)良性的蛋白尿

1) 暫時性蛋白尿:當病人有脫水,發燒,天氣太冷,激烈運動,服用止痛藥,或高熱,急性疾病,懷孕,血壓升高等情況下,即可能出現短暫性的蛋白尿。另外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腎盂腎炎,也會出現尿蛋白,不過一旦感染受到控制,蛋白尿就會消失。

2) 姿勢性蛋白尿(或稱站立性蛋白尿):此與身體的姿勢改變有著密切關係。常在年輕人身上發現,一般在早上起床臥姿解尿時沒有蛋白尿,但經過長時間活動、走路、劇烈運動、站立後、或前屈,蛋白尿便會出現,然而當平躺後一段時間又會消失。

(2)病理性的蛋白尿(持續性蛋白尿):

1) 腎臟病變導致的蛋白尿:通常當腎小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時,就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腎小球疾病是最常見的病理性蛋白尿的原因,可以是腎臟本身引起的(稱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包括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或是由身體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稱為繼發性)腎小球疾病,例如狼瘡性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等。另外少數是腎小管疾病,乃由於蛋白在腎小管再吸收不良所引起。

2) 超負荷導致的蛋白尿:主要是在白血病或是某些惡性疾病產生過多較小的免疫蛋白,可穿過腎小球到達腎小管,且超過腎小管的最大吸收量而排出於尿中。

該怎麼辦:

體檢報告有尿蛋白不要慌張,因為「大部分」可能是偽陽性,或只是暫時性蛋白尿。鹼性尿(pH>7.5)、濃縮尿液、血尿、服用盤尼西林、磺胺類等藥物或尿中混有精液、陰道分泌物,會呈偽陽性反應。但也不要掉以輕心,如果是病理性持續蛋白尿就要及早就醫找出原因,妥善處理,把握治療先機,避免腎臟功能的持續惡化。

因此尿液試紙尿蛋白定性檢查如果是微量(trace)到2個+,應該再複檢兩次到三次,最好是早晨起床第一次解的尿,倘若複檢結果是陰性,可能只是暫時性的蛋白尿,若定性檢查是3+或4+,或複檢仍持續是陽性,則需到醫院給醫師診察,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24小時尿液收集,其他抽血檢查(肌酸酐清除率、血清電解質、血糖、血球計數等),腎臟超音波或腎臟穿刺(切片)等來加以確診。
2006-12-06 3:47 am
你是男性還是女性。

女性要留中間尿[即尿前段棄去]否則白帶可能滴入小便而不準!

男性旦白尿多是腎炎、腎盂腎炎、、、、所致、急性腎炎旱期治療療效

錯。穩當起見最好查多一次小便和小便培養[細菌]
還有多种疾病也可引起蛋白尿如高血壓、風濕熱、糖尿病、SLE、、、等病。
少數人運動過度、過勞。情緒緊張亦可有。這叫生理性蛋白尿。無臨床意義。
如見醫生,肯定耍問病史和檢查。以便找到病因。
2006-12-05 11:27 pm
蛋白尿係腎病o既其中一種病徵, 其餘病徵包括有小便有泡, 腳部有時會腫, 容易疲倦等, 所以應該盡早看醫生求診.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25: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5000051KK016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