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研究是甚麼東西,請你為「國際關係」寫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並簡單地介紹它的內涵?

2006-12-05 8:33 am
參與「國際關係」的主要行動角色,究竟包括那四大種類?試簡述之。前波蘭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究竟屬於其中的那一類行動角色?若望保祿二世生前曾經對那幾個以天主教徒為主要人口的獨裁國家,發揮過扭轉乾坤的民主化推動作用? 試舉出至少一個獨裁國家做例子簡單敘述之。

回答 (2)

2006-12-05 8:55 am
✔ 最佳答案
國際關係(英文: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國際社會之間的外交事務和關係,如國家、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國際關係是既是學術的領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領域。

作為政治科學的一部分,國際關係也和經濟、歷史、法律、法學、地理、社會、人類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緊密聯繫。從全球化到領土爭端、核危機、民族主義、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人權,都是國際關係研究的議題。

系統層次的概念
國際關係時常被視為是一種分析的層次,系統層次是指那些定義並形塑了國際環境的觀念,在國際層次上就如同無政府狀態一般,沒有一個世界政府的存在。
在分析層次上的單位層級時常是以國家作為單位,以解釋國家單位的部分,而不是解釋一整個國際系統。
宗教也時常被視為是一個擁有正常國家在國際系統裡的行動效力的組織。宗教是一種有組織地原則,尤其是在伊斯蘭國家,而政教分離論則是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自由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便支持分離政治和宗教的關係。
宗教(Religion)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準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禮儀活動,宗教所構成的信仰理論體系和社會群組是人類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這位來自波蘭克拉科夫、執掌梵蒂岡教廷最高權力長達26年的教宗,是教廷歷史上執掌最高權力時間第三長的教宗。他主持教廷期間,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評價諸多,有頌揚也有爭議。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們在西斯廷教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Conclave)上選舉產生的,任期終身。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宗教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義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余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1970年代中期以來,梵在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特別是由於銀行投資失誤和增加梵工作人員工資之後,財政連年赤字。1994年梵蒂岡財政決算盈餘41.2 萬美元,其中收入1.7428億美元,支出1.7387億美元。
論証獨裁的制度有害經濟發展,北韓等民不聊生的獨裁國家。有關民主與經濟發展關係的跨國研究顯示:很多經濟發展最差的國家都是獨裁國家,四小龍等其實是少數例外。民主國家的特性是政策比較穩定(因為以民意而非長官意志為依歸),未必能高速發展卻很少朝令夕改做成災難。學者如Haggard等更指出有時民主體制由於認受性較強,比獨裁國家更有利推行經濟改革。
2006-12-05 8:40 am
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學辭典,對國際關係解釋為研究國家間的互動與更廣泛意義的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論與運作之學科。這定義顯然是採廣義的解釋國際關係之意涵,包括理論與實務層面的科際整合,均為其研究與應用領域。
然而國際關係之狹義內涵,僅為對國際政治行為體之政治互動關係與研究發展規律的科學,因此,國際關係又稱作國際政治學。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論」(The Prince)的論述,把政治學當作實踐學科,認為國家管理與價值判斷無關,必須採取科學方法,統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權術以達管理目標,使國家成為純粹的權力組織

國際間應該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計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觀察到國家權利對人民的強制性,然基於哲學之調和與和諧理念,必須承認國家成立的人類理性過程,主權應屬人民,國家則須保障人權,國家體制應採分權原則建立代議制共和國,希望藉由共和體制的人民理性作用,形成聯盟以防止戰爭,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道德與政治的矛盾,將使人類擁有永久和平。

國家絕對主權論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張,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權,才能保障安定的社會秩序,促使國家合法化。此外,國際間應積極維護國家權力的主體性

尚有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論基礎為國家建立前的自然狀態下,人們原本擁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國家基於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實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國際叢林中依靠均勢維持秩序,甚或採取戰爭手段而非和平方式

克勞塞維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戰爭論」,主張戰爭實是政治的工具,所採取的不同形式,因此軍事必須服從政治的理念與企圖,國際之間的政治關係,將不受限於戰爭的影響,軍事戰略必須受到國家政略的指導。

循由國內階級鬥爭而國際相互剝削的理論體系,必須追溯到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學作為社會思維的分析起點,物質的具體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經濟為基礎論證與社會鬥爭的必然趨勢,衍生成為國際間的相互剝削關係,同時可以輔證成立其科學方法與理論系統

收錄日期: 2021-04-18 19:55: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5000051KK001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