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經過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範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發動兵變,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至德二年(757年)長安、洛陽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思明,安慶緒謀除思明,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為郭子儀等統兵二十餘萬所圍困,後增至六十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六十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陽,史朝義被部下李懷先逼迫自殺,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吐蕃對唐的侵擾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削弱,全盛時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