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

2006-12-05 3:24 am
德國以前係唔係分開東德同西德?!
東德同西德分別包括咩城市?!*
因為我睇左一本書,,提到有東柏林同西柏林!
係唔係即係話柏林分開左係德國GE東邊同西邊?!
東德同西德係幾時GE事?!*

我想知道更多有關德國GE近代史*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一D資料=]
大家比資料GE時候,,唔該唔好比D無關係GE資料比我*THZ!

回答 (4)

2006-12-05 3:30 am
✔ 最佳答案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地理座標︰51 00 N 9 00 E

面積約 357021平方公里。人口約 8325萬。首都在 柏林 Berlin。

官方語言︰德語。國慶日︰10月3日。貨幣:歐元 EUR。

海岸線長1333公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 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至1℃。

歷史悠久的國家。1949年分裂為東德及西德,於1990年合併。

德國:
歷史背景

德國大起大跌的歷史早就有跡可尋。自從在杜塞克多夫的著名化石遺址尼安德谷(Neander Valley)發現了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遺留下來的骸體,德國歷史就從這一證據連繫起來。歐洲所有強國的皇帝都曾將勢力擴延至德國,但無一能夠完全征服德國人的意志與信仰。不論是羅馬統治(西元前50世紀至西元5世紀)、法蘭克征服者查理曼大帝時期(西元5至9世紀)還是奧圖大帝統治(由西元10世紀晚期開始)期間,各地區都發生過頑強的抵抗。來自維也納的政府哈普斯堡王朝(Habsburgs)在西元13世紀統治了德國,亦只是將講「德意志語」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個教區王子來管轄他們。
哈普斯堡王朝的紛亂統治一直持續到1618年的三十年戰爭爆發(1618年至1648年),由宗教信仰與民族主義的衝突引起。自從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Wittenburg)一個當地教堂門口貼上改善服務的「95條論綱」起,整個歐洲陷入混亂狀態。結果經過了一場流血衝突才得以平息,並分配了新教教徒與天主教的權利。在這場衝突中,德國損失了三分一的人口。當時德國大大小小的3百餘個諸侯國恢復獨立主權,挑起了拿破崙在19世紀早期的野心,開始了統一德國的漫長征程。由於法國從沒有成功鎮壓過普魯士(Prussia),令普魯士成德人抵抗法國勢力的大本營。普魯士在1813年引領一場戰爭,在萊比錫戰役中打敗拿破崙,結束了他統治德意志的希望。1866年,普魯士總理卑斯麥統一了德國的大部分領土,並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得壓倒勝利,從而在歐洲建立起最大的帝國王朝。普魯士的威廉一世(Wilhelm I)成德皇,統一了的德國在世界舞臺上首次亮相。

1890年,威廉二世(Wilhelm II)辭退了卑斯麥(Bismarck),並部署一切將德國拖入一戰的泥潭裡。1918年,當他意識到戰爭得不到民心時便倉遑逃到荷蘭。戰後德國陷入混亂,不得安寧,國民團結起來反抗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的統治。此時一位來自奧地利的流浪德國退伍軍人到來,把德人的不滿情緒扭轉成一連串的瘋狂行為,他就是希特勒。1933年,德國統治終於落入納粹黨手中。軍事擴張無度和一次又一次的邊境糾紛手段,讓德國徹底走上侵略別國的不歸路,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展開血腥無情的種族屠殺。侵略階段在最初取得勝利,連德國人自己也感到驚訝不已;但在1943年德軍大量傷亡,最終導致1945年德國無條件投降的下場。
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由英、法、美組成的盟軍管治西部成為聯邦德國,東部的蘇維埃地區則變成了共產的民主德國共和國。這種劃分方式以柏林為界線。此後,美國大量注資到西德,吸引了無數經濟困乏的技術工人遷到此地,直至有人想到在柏林建一道牆阻攔德人進出,冷戰的烏雲由此蓋在柏林上空。在接下來的25年裡,西德發展成全球繁榮國之一,而她的共主義連體姐妹東德則飽受貧窮的困擾。1989年,共主義作為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大行其道的主義,在東德的體系中崩潰,唯一值得紀念的事只有柏林圍牆倒下。
兩德統一後,總統科爾(Helmut Kohl)的統治時代可謂是德國史上最光輝的時期。但他的16年總統生涯在1998年結束。當時社會民主黨與綠黨結合,成為德國的執政黨。

2000年,科爾及其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聯盟黨被揭發涉嫌收取賄賂基金,觸犯了德國憲法。
今天,統一的德國仍有其自身的問題,但預料之中的社會混亂情況已經降到最輕微。儘管統一的狂熱已經退下來,而東西德人民都有怨言和不滿,但德國正以堅忍不拔的精神走向真正的統一。極端的右翼分子雖偶有作亂,但其政治勢力甚為薄弱。德國收容了眾多前南斯拉夫的難民,這些人連同其他移民,很快會成了新一代被逼害的種族目標。
2006-12-05 6:00 pm
雖然中世紀以來,德語以及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或Sacrum Imperium Romanum Nationis Germanicae)已經存在,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歷史 (100 BC-300 AD)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德國境內。依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便有人類移居於此。 在德國存在著名的原始遺址,比如,在Mettmann(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附近的Neandertal被發現的尼安德塔人(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是早期人屬(靈長目人科)的代表。因為是在Neandertal被發現的,所以被稱作Neanderthaler.大約在四萬年前遭到新遷移來的sapiens sapiens 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排擠以至被取代。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與當時羅馬帝國常有衝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一場戰役中戰勝羅馬帝國,自此羅馬帝國再沒有把國界進一步北進。

自407年開始,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部份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 移民時期和法蘭克人 (300-843)
5世紀末,德國出現了法蘭克時代,延續了幾個世紀,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以及查理曼大帝王朝。其中在查理大帝的統治下,日耳曼王國幾乎拓展到今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被分成三部分,西部(即萊茵河左岸)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東部(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一邊則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鬥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2006-12-05 3:59 am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文: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聽 (說明 · 關於)),縮寫BRD;英文縮寫FRG也很常用),簡稱德國,是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之一,位於歐洲中部,北部是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東部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則臨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敗國,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分為西德和東德,當時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指西德。1990年時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包括統一前東、西德的地區)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雖然中世紀以來,德語以及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或Sacrum Imperium Romanum Nationis Germanicae)已經存在,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編輯] 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歷史 (100 BC-300 AD)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德國境內。依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便有人類移居於此。 在德國存在著名的原始遺址,比如,在Mettmann(在北萊茵 威斯伐倫州的一個城市)附近的Neandertal被發現的尼安德塔人(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是早期人屬(靈長目人科)的代表。因為是在Neandertal被發現的,所以被稱作Neanderthaler.大約在四萬年前遭到新遷移來的sapiens sapiens 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排擠以至被取代。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與當時羅馬帝國常有衝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一場戰役中戰勝羅馬帝國,自此羅馬帝國再沒有把國界進一步北進。

自407年開始,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部份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 移民時期和法蘭克人 (300-843)
5世紀末,德國出現了法蘭克時代,延續了幾個世紀,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以及查理曼大帝王朝。其中在查理大帝的統治下,日耳曼王國幾乎拓展到今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被分成三部分,西部(即萊茵河左岸)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東部(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一邊則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鬥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 (843–1806)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候. From Bildatlas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by Dr Paul Knötel (1895)主條目: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復興和革命 (1814–1871)

法蘭克福議會 (1848-49年)主條目:德意志邦聯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併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佈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編輯] 德意志帝國 (1871–1918)
主條目: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的版圖。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鏡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Deutsches Kaiserreich) 新帝國將除了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邦國統一,是為小德意志。經過1888年亦即三帝之年後,新任皇帝威廉二世因為政治及個人問題迫使總理俾斯麥辭職。1884年開始,德國建立了殖民地。這位年青皇帝採取與俾斯麥相反的外交政策:後者在新時代創製了一個新的同盟制度,以鞏固德國作為強國的地位併在數十年內避免戰爭。然而,新皇帝採取了新帝國主義的道路,令歐洲強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德國從前參與的同盟大部分都沒有維持,只是與唯一盟友奧匈帝國一起被鄰國漸漸孤立。

塞拉耶佛事件後來成為一戰在1914年7月28日的導火線,縱然不是戰爭的遠因之一。德國在戰爭中屬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對敵。德國隨後侵略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俄國。德軍開始時節節勝利,但之後卻變成持久戰。由於戰爭帶來的饑荒,德國革命在1918年11月爆發。德皇與其他統治德國的王子都遜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了戰爭。1919年,新共和政府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當時被認為過於苛刻和令德國蒙羞,埋下了二戰的原因。


[編輯]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主條目:魏瑪共和國


1925年德國行政規劃。德國革命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8年末,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成立了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亦即後來著名的納粹黨。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生效。1920年代的柏林是一個文教發達的城市,充滿藝術家、知識分子與科學家的名城,被譽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市。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首次就是在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條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而起。雖然20年代中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破壞令共和國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使人漸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更糟的是,共和政府還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刀刺在背傳說的政治流言,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打成「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另外,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民心思變,令政局兩極化。在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 和 33.0% 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得到17% 議席。換句話說,共和國後期的議會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則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如納粹黨的政黨聘用半軍事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甚大影響力的精英恐懼反政府的政黨,於是往往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容許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都崩潰後,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沒有多大選擇和受到下屬的建議下,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拉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編輯] 第三帝國 (1933–1945)
主條目:納粹德國

阿道夫·希特拉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納粹黨,NSDAP)於1933年取得政權,在他的主導和其它政黨讓步下,一系列反猶太人和反阻擾納粹黨的人的法律得到通過。希特拉對鄰國領土的野心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部隊進攻波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成功控制了歐洲本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蘇聯和北非的大片領土。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Holocaust),有組織地殺害了大約600萬猶太人、大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大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所謂的「安樂死項目」)、以及強迫其他「劣等民族」作為強制勞工。德軍佔領蘇聯歐洲大片領土後,德軍的黨衛隊等對蘇聯和波蘭等斯拉夫民族也進行了滅絕性的大屠殺。戰事於1943年發生大轉機:蘇聯、英國及美國對德軍造成重創。1945年5月,德國在希特拉自殺後正式投降。
2006-12-05 3:49 am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49年-1990年)(德文: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是1949年到1990年之間,存在於今日德國東部的共產主義國家。






目錄[隱藏]

1 領土範圍
2 歷史
3 東西柏林問題
4 兩德的統一
5 經濟
6 相關條目

[編輯] 領土範圍
東德的領土範圍,包含了今日德國境內梅克倫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 ,布蘭登堡(Brandenburg),薩克森(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與圖林根(Thüringen)等邦(州),再加上大柏林地區的東半部。

[編輯]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但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並進而宣佈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畫。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畫。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的動作,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所謂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
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東德則是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沙公約組織。1990年後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德重新走向統一,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RD)為存續單位,東德遂成為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家。

------------------------
西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縮寫BRD)建立於1949年5月23日,其初期範圍包括二戰後由英國、美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在1990年兩德統一還都至柏林之前,西德的首都是設置於波昂。而除了德國西部的領土外,東德境內、德國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區西半部在當時也屬於西德領土,由於西柏林全境皆由東德領土包圍,使得它成為一個孤立在其他國家境內的飛地。

[編輯]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戰時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四國的秘約,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同盟管理議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但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並進而宣佈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劃。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畫。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的動作,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所謂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
西德於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約,相對的,由蘇聯扶植、共黨主政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加入了華沙公約組織,使得東西德間的交界成為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冷戰的焦點。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後,兩德於1990年10月3日統一成一個國家。1991年3月15日,四個佔領國正式放棄對其的佔領權。統一後的德國保留了原本屬於西德所使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名稱作為存續國家命名,因此除了視為是一個分裂狀態下的獨立國家之外,以某個方面來說西德也可被視為是今日的德國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

[編輯] 相關條目

東德
德國
德國歷史
德國政治
西德國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5%BE%B7&variant=zh-tw"

頁面分類: 歐洲 | 德國

如果唔選我,請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5: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4000051KK033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