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要!!!10分~

2006-12-04 10:56 pm
有冇關於彝族的資料(包括衣,食,住,行等)
Thx~

回答 (5)

2006-12-04 11:09 pm
✔ 最佳答案
族是中國一個人數較多、分佈較廣、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早在遠古時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地區生息繁衍。後來羌人從甘肅、寧夏、青海等一帶南下,到岷山以東至金沙江畔一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斷地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十四~十七世紀,大批漢人進入彝族聚集區屯兵。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夷」、「縹」;唐、宋時期的「烏蠻」;元、明時期的「羅羅」、「保羅」等,都是當時對西南彝族先民的稱謂。到十六世紀後期,雲南漢族已經占大多數,原來的彝族聚集區逐漸變為彝漢共處區,平原區裡彝人大多融合於漢人。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的廣大地區。

人口分布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截至1990年止人口為6572173人。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聚居地區群山聳立,河流縱橫,高山深谷中散佈著許多湖泊和「壩子」(山間小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

語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使用彝語,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象形音節文字,通稱老彝文,至今使用。1975年通過彝文規範方案,設計出「彝族拼音符號」,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推廣使用。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另外還有自己的曆法。但是現在彝族中使用漢語和漢文的人越來越多,與漢族人居住聯繫比較多的彝族人都能通漢語。

  彝族音樂富含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的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色彩。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種玉米、養麥、燕麥、土豆等糧食作物,少部分地區種水稻,另外部分地區兼營牧業。

宗教文化

  彝族人過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與漢人長期雜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清初盛行道教。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但信教的人很少。

  彝文典籍繁多,現已整理出的彝文文獻有《西南夷志》、《勒布特依》,在彝族地區長期流傳的敘事長詩《阿詩瑪》、《阿細人的歌》等。

  此外,彝族在天文、歷法、氣像、醫藥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創造和貢獻

社會習俗

  彝族採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搶婚」。由男女雙方事先約定好時間,由男方派人騎馬來搶新娘。被搶的姑娘大叫時,女方親屬出來追趕,而新娘最後被搶走。或者是,女方在男方迎親的人進門時,用涼水、鍋底、棍棒等突然襲擊,在一場打逗後,再以酒肉招待,最後讓迎親的人把新人接走。

  彝族實行火葬,且很重視死者的靈牌。靈牌通常用一根一寸多長的竹子,外面包白羊毛,纏上紅線,再放入事先挖好的木棒槽裡,用麻紕纏繞,削尖木棒的兩端插入竹篦中。

  「火木哪覺依,尼木吱基依」是彝族諺語,譯成漢語便是「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所以稱作「轉轉酒」。彝族好客,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逢年過節,各家各戶的都會捧出一罈自家釀的美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枝錦竹桿或麥桿,凡從門口路過的人,都會被熱情相邀,用桿桿吸幾口。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長期實施奴隸占有制度,至二十世紀中,大涼山及雲南小涼山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奴隸制度,分茲莫、諾伙、曲諾、阿加、呷西五個等級,其他地區基本上都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直到中共政權成立後才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社會改革,摧毀了封建制和奴隸制。先後建立2個自治州、4個自治縣,與哈尼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並與哈尼、回、苗、瑤、傣、壯、仡佬等族分別聯合建立7個自治縣。

傳統服飾

  彝族服飾形式眾多。較常見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寬褲腳長褲,頭頂留二、三寸頭發一小塊,稱為「子爾」(漢人稱為「天菩薩」),裹以長達數丈的青藍布帕包頭,在右前有扎成細長錐形「子帖」(漢人稱「英雄結」),向前伸出帕外,以示英雄。女子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摺長裙,裙線鑲以多層色布,美觀大方。外出時男女都穿「擦爾瓦」,形似斗篷,下端綴以長穗,長可及膝。
中國少數民族的編織工藝非常豐富多彩,從編織的材料來看,就有棉毛麻編、竹柳編、藤篦編、草編等。傣族竹編工藝是傣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在傣族地區人們的各種生活用具多用竹篾編製而成。上好的竹編工藝品,有的通體髹漆,內飾紅色,外漆金,並壓印出孔雀羽紋飾,有的還鑲嵌五彩的琉璃圖案,富麗堂皇,專供佛寺祭掃之用。各種精美的竹編小物品則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信物。此外,「頂卡花」亦是毛南族等著名的傳統編織工藝品。

中國的漆器工藝歷史悠久。從考古發掘中發現,在2,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就有薄胎朱漆出現。到兩漢時,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漢代以後,中原漆器日趨發達,彝族先民吸收了髹漆工藝,創造了富有本族特色的漆器。彝族的漆器有餐具、酒器、兵器、馬具、宗教用具等20餘種。

漆器的造型也與彝族人的審美觀密不可分。如彝族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成雙成對的,他們的酒壺的腹是圓餅形,成子母扣合,木缽也是由蓋和器身成子母扣合的。漆器的紋飾特點是自然寫實。漆器的色彩有紅、黑、黃三色。彝族人民喜愛紅色,它象徵勇敢、熱情;黑色表示尊貴、莊重;黃色代表美麗、光明。三色錯綜調配,間隔使用,色澤明快豔麗。
2006-12-04 11:18 pm
(ref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9D%E6%97%8F#.E9.A3.9F.E4.BF.97)

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過程中和西南土著部落長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遷移,其中一支遷向西南方向,並於3000多年前在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部族,在史書中常被稱為「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當時西南地區還有其他兩大古老族群——百濮和百越。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和百濮、百越長期融合,共同發展。

公元前2世紀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和農耕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制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並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佈地區。

唐朝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滅亡,但彝族的奴隸制繼續存在。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朝與大理國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了反蒙聯盟,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而蒙古貴族也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朝時,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相互聯合,大體實行相同的奴隸制度,基本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土司、土目、奴隸主等勢力遭到打擊。

食方便 :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彝族日常飲料有酒、茶,以酒待客。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

彝族是世居四川最大的少數民族。1990年人口達170萬以上,其中90%左右生活在四川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雙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的支系眾多,各地的服飾均各具特色。因而,在中華民族裡,彝族的服飾最多姿多采。

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 著長褲,女子上著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裙。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彝族,男子穿對襟上衣,著長褲,女子穿大襟上衣,著長褲。

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傳統文化心態,在其服飾中也有反映,彝族人以黑為美,以黑為貴。

雲南25 個少數民族,彝族是其中之一個。
這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在六月、彝族有「火把節」

彝族,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多種自稱,人口為7762286人(2000年)。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包括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囊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75年的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該方案1980年被國務院批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
2006-12-04 11:14 pm
彝族人很喜歡黑色,所以自稱「諾蘇潑」、「納蘇」或「尼蘇」,這都是「黑族」的意思。原是古代西北地區的羌人,南下後與西南土著不斷融合,成為彝族。

主要從事耕種,有些地區也從事畜牧。文化豐富多彩,有自己的語言、古老的文字和曆法,用古老彝文寫成的歷史、文學和醫學著作也很多。聞名中外的雲南白藥,就是根據雲南彝族民間醫生的祖傳秘方製成的。

搶婚是彝族的習俗。男女雙方事先約定時間,由男家派人來搶新娘。又或女家在男方來迎親時,用冷水、鍋灰、棍棒等突襲男方,互相打鬧一番。之後女家再用酒肉款待男方,讓迎親的人把新娘用馬背走。

每逢火把節,會拿起火把巡遊,飲酒歌舞,通宵達旦。有的地區還要舉行賽馬、鬥牛、打鞦韆、射箭、摔跤等活動。

服飾方面,男子穿黑色窄袖上衣,多褶寬腳長褲或窄腳長褲。他們用3米多的青、藍或黑布裹頭,並在右前方紮成細長的錐形,向前伸出,稱為「英雄結」。婦女多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上衣和多褶長裙。雲南東北部的彝族男女,外出時都披一件像斗篷的「擦爾瓦」,多為黑色,用羊毛線織成,下邊以長穗點綴,很有特色。

彝族小檔案
人口:657,217萬 (1990)
分佈地區:約60%在雲南,30%在四川,10%在貴州

過 去 月 餘 衝 突 流 血 事 件 不 斷

在 過 去 的 媒 體 報 導 的 主 要 社 會 亂 象 就 有 :

  1. 四 川 涼 山 彝 族 自 治 州 寧 南 縣 一 名 鄉 政 府 官 員 因 為 不 滿 鄉 政 府 檢 查 他 的 帳 目 而 炸 掉 鄉 政 府 大 樓 , 造 成 六 死 六 傷 。

彝族是中國一個人數較多、分佈較廣、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早在遠古時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地區生息繁衍。後來羌人從甘肅、寧夏、青海等一帶南下,到岷山以東至金沙江畔一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斷地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十四~十七世紀,大批漢人進入彝族聚集區屯兵。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夷」、「縹」;唐、宋時期的「烏蠻」;元、明時期的「羅羅」、「保羅」等,都是當時對西南彝族先民的稱謂。到十六世紀後期,雲南漢族已經占大多數,原來的彝族聚集區逐漸變為彝漢共處區,平原區裡彝人大多融合於漢人。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的廣大地區。

人口分布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截至1990年止人口為6572173人。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聚居地區群山聳立,河流縱橫,高山深谷中散佈著許多湖泊和「壩子」(山間小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

語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使用彝語,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象形音節文字,通稱老彝文,至今使用。1975年通過彝文規範方案,設計出「彝族拼音符號」,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推廣使用。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另外還有自己的曆法。但是現在彝族中使用漢語和漢文的人越來越多,與漢族人居住聯繫比較多的彝族人都能通漢語。

  彝族音樂富含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的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色彩。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種玉米、養麥、燕麥、土豆等糧食作物,少部分地區種水稻,另外部分地區兼營牧業。

宗教文化

  彝族人過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與漢人長期雜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清初盛行道教。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但信教的人很少。

  彝文典籍繁多,現已整理出的彝文文獻有《西南夷志》、《勒布特依》,在彝族地區長期流傳的敘事長詩《阿詩瑪》、《阿細人的歌》等。

  此外,彝族在天文、歷法、氣像、醫藥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創造和貢獻

社會習俗

  彝族採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搶婚」。由男女雙方事先約定好時間,由男方派人騎馬來搶新娘。被搶的姑娘大叫時,女方親屬出來追趕,而新娘最後被搶走。或者是,女方在男方迎親的人進門時,用涼水、鍋底、棍棒等突然襲擊,在一場打逗後,再以酒肉招待,最後讓迎親的人把新人接走。

  彝族實行火葬,且很重視死者的靈牌。靈牌通常用一根一寸多長的竹子,外面包白羊毛,纏上紅線,再放入事先挖好的木棒槽裡,用麻紕纏繞,削尖木棒的兩端插入竹篦中。

  「火木哪覺依,尼木吱基依」是彝族諺語,譯成漢語便是「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所以稱作「轉轉酒」。彝族好客,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逢年過節,各家各戶的都會捧出一罈自家釀的美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枝錦竹桿或麥桿,凡從門口路過的人,都會被熱情相邀,用桿桿吸幾口。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長期實施奴隸占有制度,至二十世紀中,大涼山及雲南小涼山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奴隸制度,分茲莫、諾伙、曲諾、阿加、呷西五個等級,其他地區基本上都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直到中共政權成立後才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社會改革,摧毀了封建制和奴隸制。先後建立2個自治州、4個自治縣,與哈尼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並與哈尼、回、苗、瑤、傣、壯、仡佬等族分別聯合建立7個自治縣。

傳統服飾

  彝族服飾形式眾多。較常見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寬褲腳長褲,頭頂留二、三寸頭發一小塊,稱為「子爾」(漢人稱為「天菩薩」),裹以長達數丈的青藍布帕包頭,在右前有扎成細長錐形「子帖」(漢人稱「英雄結」),向前伸出帕外,以示英雄。女子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摺長裙,裙線鑲以多層色布,美觀大方。外出時男女都穿「擦爾瓦」,形似斗篷,下端綴以長穗,長可及膝。
2006-12-04 11:11 pm
彝族,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多種自稱,人口為7762286人(2000年)。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包括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囊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75年的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該方案1980年被國務院批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

==食==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彝族日常飲料有酒、茶,以酒待客。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from zh.wikipedia.org/wiki/彝族)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from http://big5.china.com.cn/ch-shaoshu/index52.htm)

姑爷豆腐
每年农历七八月,黄豆豆荚刚饱时,彝家妇女把豆荚摘回后剥开取出豆米,加上少量青辣子,放上油、盐加热焖熟,然后用自家小石磨磨成浆,再加上花椒等佐料重新温热后就可以喝

亲家汤
亲家汤”散发出火腿香味,汤中一颗颗螺蛳肉团象一枚枚黑色珍珠。汤味鲜美又清爽,螺肉鲜脆。阿古诺告诉我,每到冬节,人们背上竹篓,到坝子里的浅海河沟里,捞回壳亮肉满的螺蛳,养在清水塘中。一般能养三四个月。食前捞几个放在清水里,让螺蛳吐出泥沙,然后,敲出肉来漂洗干净,切上几片火腿一起煮,汤飘出火腿味就成,但只能用文火烹煮。

from (http://travel.yninfo.com/mzfq/fs/2003/2003-07/2003-07-21/1058771733_2/index.html)


==衣服==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彝族妇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尽管生活地区差异不同,但她们能用自己的技艺,以黑、白、 青、蓝色布料加工制作做出自己民族独特的服饰,并能按民族集会、节日、四季变化做出她们俗称的盛装、便装、冬装来美化生活。男的多爱用白布或黑布包头,戴顶瓜皮小帽,上身着大襟衣,衣较短,衣襟却往右斜扣;这种别具一格的对襟衣衣扣有11对-13对不等,还用白布绣边两种。而有的地方男子在对襟衣裳外加一件用麂皮或羊皮自己亲手加工继制的褂子或黑布、麻布加工的布领褂子。裤子又多用黑布缝制,裤脚宽大,彝族群众俗称“大裆裤”。脚着皮鞋、胶鞋、布鞋,有的地方穿自己用大麻籽皮编织的麻草布鞋。个别地区的男子还披一件用羊毛制的毡子,男子头前部留有一咎长发,用黑布包裹,右耳戴圆形耳环,腰挂一把刀口锋利、刀稍加工制作精细的长刀,给人干净利落、威武、洒脱的感觉。
一般都是着做工考究精细,分里外两件的上衣,里面穿一件后长前短的长袖大襟衣,外衣则多以黑色或红、紫、绿等颜 色布料做的圆领褂子。但不论内衣,还是外衣,领边、袖口都用彩色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且还相互对称、工整。腰系 围腰,围腰大都爱用黑布,上绣红花,花朵层层套叠,朵朵流芳,格外醒目耀眼,充分展示了彝族妇女挑花绣朵的技能、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爱。

  彝族妇女的鞋子更是别具一格,脚穿船形般的尖尖绣花鞋,上面精心刺绣的花叶分明,别出心裁,而又美丽迷人,使人无不赞叹彝家妇女心灵手巧,缝制工艺精湛。妇女发害用黑布或绸子缠绕,上面插满各种加工精美的银首饰花朵,漂亮之中更是显得富丽。老年妇女虽着佩戴有银首饰的服饰,但在着装色彩上却爱穿深色衣裤,较少穿着绣花过图案的衣裤和鞋子。

(from http://travel.yninfo.com/mzfq/wh/2002/2002-10/2002-10-28/1035770209_2/index.html)

圖片
(from http://travel.yninfo.com/mzfq/fs/2003/2003-11/2003-11-05/1068007588_2/index.html)

==住==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墻;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幹欄”的住宅。
(from http://big5.china.com.cn/ch-shaoshu/index52.htm)

other relevant website
http://www.ftrip.com/msfq/56/49.htm
http://travel.yninfo.com/mzfq/subject/1/index.html
http://www.yizuren.com/ 彝族人網
2006-12-04 11:08 pm
彝族是世居四川最大的少數民族。1990年人口達170萬以上,其中90%左右生活在四川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雙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的支系眾多,各地的服飾均各具特色。因而,在中華民族裡,彝族的服飾最多姿多采。
^^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15: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4000051KK016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