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既問題..快(20分)

2006-12-04 6:22 am
1)孔明為什麼「借」箭?你「借」箭的方法同與一般的「借」有何不同?

2)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事。(150字)

回答 (3)

2006-12-04 6:43 am
✔ 最佳答案
1) 孔明借箭, 並非真開口問曹操借, 而是用計謀取得, 請看以之故事剪貼:

2) 這個故事我們的啟示: 了解天時地利, 善用機智計謀, 謀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小說,記敘三國時代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事蹟。「孔明借箭」是其中很精彩的一段。

  孔明是諸葛亮的字,他是劉備的部下。有一次,他和孫權的部下周瑜聯合起來,帶兵抵抗曹操強大的水軍。周瑜知道孔明智慧高,計謀多,因此對他又敬佩又嫉妒,喜歡為難他。

  有一天,周瑜對孔明說,為了防備曹操的水軍進攻,要他在十天以內,監造十萬枝箭。

  孔明知道周瑜為難他,還故意說:「十天太久了,恐怕會誤事。只要三天,我就可以交上十萬枝箭。」周瑜不相信。

  孔明準備了二十隻船,每隻船都用青布遮起來,捆了很多草人,分別排在船的兩邊,船中有三十個士兵,人人帶著鼓。

  第一天,第二天,孔明都沒有什麼動靜,到了第三天的深夜裡,江上大霧瀰漫,對面的東西都看不清楚。這時候,孔明才下令用長的繩索把二十隻船連接起來,出發前進。船隻漸漸靠近曹操的水軍,孔明叫船上的士兵擂鼓吶喊,他自已卻和人飲酒談笑,神態鎮定。有人問他說:「萬一曹操真的派兵出來攻打,你怎麼辦?」孔明笑著說:「曹操天性多疑,我料定他在大霧中不敢出兵,我們放心喝酒吧。」

  曹操果然害怕有埋伏,不敢出兵,只叫弓箭手向江中射箭。一萬多個弓箭手,射出來的箭像下雨一般,紛紛射在草人上,每隻船上大約都有五、六千枝。

  孔明眼看大霧漸漸消失,立刻下令收船。這時候,二十隻船的兩邊草人上,已經排滿了箭枝,總數超過了十萬。孔明命令船上的士兵齊聲高叫:「謝謝賜箭!」曹操這時候才知道中了計,懊悔不已。

  孔明把那十萬多枝箭交給周瑜。周瑜不由得又敬佩又感嘆的說:「孔明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
參考: 現在有另一種說法: 當時草船借箭之人並非孔明, 而是孫權
2006-12-08 1:14 am
1.文章的情節是圍繞「周瑜要孔明三天內造十萬枝箭」而展開的。本來應該是「造」箭,但完成的可能性很低:一方面工作量超負荷,另一方面這明明是周瑜故意刁難。於是,孔明暗施妙計,利用三天後的大霧、曹操的多疑及草人成功地「借」箭。孔明從曹操那裏「借」了十多萬枝箭,既完成了任務;第二天又用它們與曹兵交戰,把箭「還」給曹操,算是有借有還。
2006-12-04 7:11 pm
諸葛亮利用濃霧天氣(天時)自己熟悉江面(地利)曹操多疑的性格(人和)等多種有利條件用帶草人的船借到了箭.

「草船借箭」這一章節。文章講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比自己高出一籌,便心懷嫉妒,甚至一心想將諸葛亮置於死地而後快。他以軍中缺箭為名,心生一計,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由此看來周瑜不僅忌妒心強,而且又十分陰險狡猾。然而,獨具慧眼的諸葛亮卻滿口答應下來,趁著大霧漫天,用草船向曹營「借」了十萬支箭,提前七天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使周瑜的陰謀徹底失敗。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33.gif
「草船借箭」的故事,揭露了周瑜忌妒賢能、心胸狹窄的本性。那麼在今天,我們又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的成績和進步呢?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高士其和周培源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是一對好同學,以前都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高士其學醫,周培源學物理。那時候高士其是學校的高材生,在同學中享有盛名。周培源絲毫沒有妒忌他,相反,總是給予支持和鼓勵。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許多資料也沒有搞懂一道物理題,急得他心急如焚。於是他便拿著題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熱情而又耐心地給他講解,把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直到他徹底弄明白為止。幾十年過去了,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高士其爺爺總是激動不已,嘖嘖稱讚周培源爺爺樂於助人,不嫉賢妒能的高尚品質。

讀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雞腸,有時也會產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試成績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錯在什麼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學的卷子拿來,東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錯誤,將分數與自己拉平。這事看起來雖小,但其實這也是藏在我心靈深處的妒忌心。

通過閱讀《草船借箭》之後,我得到了啟示:當別人超越自己時,要看到別人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真誠、虛心地向人家學習,找出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績。俗話說得好:「為朋友的進步而高興,為別人的榮譽而喜悅。」這是胸懷寬廣的表現。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gif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13: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3000051KK057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