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日本侵華
中國抗日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導致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簡稱抗日戰爭或抗戰,民間又稱八年抗戰、日本侵華戰爭等,日本稱其為日中戰爭(日中戦争),西方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相對於第一次中日戰爭,參見中日甲午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非政府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國政府才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英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中國的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戰爭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中戦争)。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爆發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支那事變」(支那事変)或「日華事變」(日華事変),原因是當時日本和中國相互並未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紀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全面爆發
* 3.1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o 3.1.1 盧溝橋事變爆發
o 3.1.2 正面戰場的展開
* 3.2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4年8月)
o 3.2.1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
o 3.2.2 敵後戰場的發展
o 3.2.3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 3.3 日本戰敗(1944年8月—1945年9月9日)
外部援助
* 4.1 蘇聯
* 4.2 德國
* 4.3 美國
* 4.4 英國
* 4.5 華人華僑
歷史評價
有觀點認為中國以2000萬人的犧牲,拖住了日本法西斯的在亞洲和太平洋的進攻,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情況,也減少了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壓力,從而保證了同盟國在西線的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方現代史的歷史研究曾因為冷戰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較為忽視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戰場的作用,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和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用正在被西方學者所重視,相關研究工作也逐漸有所增加。
日軍暴行
南京大屠殺
731部隊
慰安婦
通州事件
萬人坑
掃蕩
三光政策
潘家峪慘案
重慶大轟炸
抗日戰爭 (中國)
大規模會戰用黑體顯示
七七事變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平型關大捷 - 南京保衛戰 - 徐州會戰 - 臺兒莊會戰 - 蘭封會戰 - 武漢會戰 - 修水會戰 - 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桂南會戰 - 棗宜會戰 - 百團大戰 - 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戰役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 - 浙贛戰役 - 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 豫中會戰 - 長衡會戰 - 衡陽保衛戰 - 桂柳會戰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