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憎,惡,須非眼見物質,
正如see 沒有人無故生喜,無故生悲...必有其人其事其物引發感受
當人產有感受時, 他的思緒內, 這些愛,恨,憎,惡, 已變成心中腦中可觸及質體
但旁人看不見, 亦觸摸不到, 無色體可見,
數十年後, 在你心中已載滿及擁有質感, 已經不知不覺地變空了, 觸不到, 看不見
呢d係個人對, 色與空感受
見「色即是空」成大智,
見「空即是色」成大悲。
〔空〕的境界 – 不是「無」「沒有了」, 是「鏡中影子」「水中月影」, 是「假影」「幻影」o
凡夫見「色即是有」「有即是色」。
凡夫修行至見般若空性智慧時, 即由「有」(凡夫知見)入「空」(聖人知見), 脫離三界, 為「色即是空」, 成「大智」。
若此時聖者發大悲心救一切眾生, 還入三界救渡眾生, 由於見三界外之「空」智而執「空」, 再回頭見三界內之情為妄影假像, 便覺三界內一切皆假而不能完全融入一切眾生之執假為真有之苦樂, 因這時聖者自身心己處空, 只能悟入「色即是空」, 未能悟入「空即是色」, 直至修菩薩行至八地才圓滿「空即是色」, 成大悲o
色,是我人認知的一切有質體的事物,如杯,水,土,人等.....
空,乃指一切事物(色)由因緣和合的法制生起的特性,
如一個瓶子(色),乃經由土,水,人的施工等條件和合生成的(空)
故瓶子(色)不離於土,水, 人的施工等生起的條件(空),
而有土,水,人的施工等條件(空)能生成瓶子(色),
所以說"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同一理趣....
理解一切物質(色)是由各種條牪下生成(因緣),就能理解物質(色)之本性,假名言(空性)
以火為例,火不能無中生有,需要有構成火的條件,能燃之物,氧氣等,才能相對地生起.....
而火之所以為火,必有其形相與屬性,火之相,就是我人所看到之形態,火之性,就是光和熱,沒有火之相,就不成火,沒有熱和光,也不成火,
火之所以名為火,乃因我人認知而假名言之,沒有我人的認知,火還是不成火.....
如火不依緣而無條件生起,則水中能生火,就是實有自性的火,然而佛學不認同有這樣的事物,故凡依緣起的,就非實有自性,假名言空性.
反觀的說,如果您找出一個事物,非因緣和合生成的,這個事物,即非為空性,但佛家說沒有這樣的事物.
說到底,空義就是以因緣法則解釋事物的屬性,
這個空,不單止是指向物質的,世間一切萬象,佳屬空性..
以情感(受)為題,愛,恨,憎,惡,必有發情感的人,亦有發情感的對象,沒有人無故生喜,無故生悲....
愛人,恨人,愛猫,恨猫,必有其人其猫,
故情感之事,既無自性,就是空性.
其他如五蘊中的想,行,識等,亦屬空性.
至於 "正如空了的房子才可以裝到更多既野,表面空了,但實際上是擁有得更多的."
個人記憶所及,這段引用語好像是用來解釋"唯識學家"所說八識中的"阿賴耶識",因"阿賴耶識"潛藏著萬法種子,故佛家將"阿賴耶識"比如為一個容器......
如上的用語若指向空義,有點奇妙,空義的空,好像沒有潛藏或裝載之意.
以上是個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