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本文前一部分從“新自由主義”改革與社會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矛盾及其處理這兩個角度分析了一九八九年事件。這里,將從當時中國所處的世界和歷史的時間-空間角度,亦即外部國際條件,以及廣泛存在于社會上的一般文化條件的角度繼續進行分析。
美國總統布什在一九八九年二月份訪問中國時,邀請方勵之參加官方宴會的行動,是美國在一九八九年一系列公開插手的開始。美國和西方集團對中國的所謂 “不同政見者”的格外關注,與它們對中國“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關心,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與美國和西方集團對第三世界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整體戰略,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二戰后的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的發展,經歷了種種驚心動魄與出乎意料的轉折、迂回,在回味了歷史事件的山重水復、不勝逆料之后,再來看戰后美國對華戰略,就能發現更令人嘆為觀止的高度穩定性和一致性。這個戰略指導思想,從艾其遜提出“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身上”、“用和平的方法使全中國得到自由”的戰略構思開始,到肯南對“圍堵東亞共產主義”戰略的具體操作的設計,再到麥克阿瑟和杜勒斯將西太平洋大新月形包圍圈與“和平演變”的戰爭、和平兩手對華戰略具體部署到位,這一整套戰略哲學和操作程序,不但沒有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而有所改變,相反,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方向,証明了它的先見之明。
美國的對華戰略不是一項孤立的外交決策,而是它全球戰略之一部分。這個全球戰略,簡單講,就是按照美國自己的面貌、理想和利益來徹底改造世界,實現以美國為核心、聽命于美國統治層、服務于“美國利益”的世界市場型資本主義體系,建立并永久維持一個以美國為金字塔頂的、以美國的文化價值實現徹底征服的四海臣服、萬方朝拜的全球帝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美國對華戰略的,是考察一下戰后美國針對第三世界戰略的演變,特別是戰后以來美國在第三世界從支持反共獨裁政權到有控制地放松政治高壓、并推行按美國所開的“民主化”“處方”的轉變。發生這個轉變的原因比較復雜,超出本文的范圍,其中較為主要的包括:作為最首要的冷戰自由主義反共櫥窗的日本,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後顯露出穩定發展的趨勢,緊隨其后的是七十年代的南朝鮮、台灣,七十年代以來全世界范圍內各種革命運動和反體制挑戰的漸趨低落等等。這個轉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美國實現全球統治霸權的方式轉換,即從暴力與強迫基礎上的控制,轉換為對信息、知識和文化的操縱基礎上的控制。
2006-12-02 19:50:49 補充:
首先,這種新的操縱和控制是建立在以西方國家中心、以西方化的第三世界大都市為次級中心和中轉站、以貧困不發達的廣大地區為外圍邊陲的信息交流和通訊的基礎結構之上。全世界90%的國際新聞和信息被西方國家的四個商業新聞集團所控制﹔通過對新聞報道的篩選、解說和操縱,西方中心力圖實現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上對非西方邊陲的完全徹底的凌駕、滲透和主宰。因此,有了這種更高層次上和更有效的控制,也就不必將寶壓在個別的第三世界獨裁者身上,而有可能以更隱蔽、更微妙的手段從根本上扼殺反抗和批評意識。這個思想,在一份題為《贏得冷戰:美國的意識形態攻勢》的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的報告中被精辟地表達:
2006-12-02 19:51:07 補充:
在外交事務中,有些目標通過直接和外國的人民接觸能夠比和 它們的政府接觸更好地達到,在今天,通過通訊技朮和工具的中介, 有可能接觸到其他國家人口中重要而富有影響力的那部分人,從而 給他們傳達消息,左右他們的態度,甚至能成功地促使他們采取某 些果斷的行動。然后,這些團體就有能力對他們的政府施加相當大 的影響。
2006-12-02 19:51:25 補充:
從這個視角來考察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及“不同政見者”的態度,能看出美國支持“官方的自由主義和市場取向的改革”并同時支持中國“民間的自由主義反對派”的兩手策略是一貫的和根本的,同時也不把希望全部壓在官方或民間的任何力量之上,而是利用其中矛盾,分而治之,并不斷尋找最忠實的代理人。而實施這個兩手策略的先決條件,則是將精心設計的一套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大規模地輸進中國并取得主導地位,從而使任何批評與不滿意識都無法擺脫西方主流媒體所布下的無形的思想禁錮。
2006-12-02 19:51:43 補充:
這里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種新型的文化帝國主義并不是完全依靠其文化產品的直接的、正面的入侵,而是常常依靠間接的、示范性的和發散型的影響。以所謂“中國缺乏媒體自由”來否認文化帝國主義的存在的觀點是膚淺的。例如:中國的大眾傳媒雖然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對西方文化影響的阻斷,相反,恰恰可能是:在中國自己制作的節目中,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大量傳播著西方意識形態宣傳,因為這種宣傳早已滲透到了人們的思維定式、語言詞匯和信息傳達的約定俗成之中。研究第三世界的媒體的學者指出:在這些國家里,即使它們的電視台不播放西方或美國的電視節目,西方和美國的消費主義的文化與意識形態依然能夠發揮影響。
2006-12-02 19:52:37 補充:
在社會和大眾生活層面,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帝國主義在大規模入侵,那就是西方消費主義商品和符號排山倒海而來。自從最早“領導新潮流”的精工表、雷達表、雀巢咖啡“味道好極了”等進入中國以來,大量的西方消費品和廣告迅速占據中國的市場和大眾媒體,并成為時尚追求與社會地位攀比的顯著標志,整個社會的文化與意識迅速地可口可樂化。以大城市和社會精英為風氣之先,中小城市和廣大市民跟進,喝可口可樂、吃漢堡包、穿耐克鞋成為“跟上潮流”、“觀念更新”的符號暗示,甚至連中國自己給小學生生產的產品,書包上印著美國國旗和林肯像,文具盒上畫著米老鼠、唐老鴨。
2006-12-02 19:52:54 補充:
這里,也并不是說這些淺薄的可口可樂文化本身有多么利害的魔力,相反,它們只是文化帝國主義滲透的結果和症候,是這些現象背后的政治經濟勢力在謀算和推動著貪得無厭的攫取和控制。
2006-12-02 19:53:32 補充:
注釋:Z.布熱津斯基《競爭方略》(Game Play)第一章)中說到:“我使用帝國這個朮語作為一個道義上的中性詞,用以描述政治關系中的一種等級制度。這個制度可從集中權力的中心向外輻射其影響。”“雖然美國承擔其帝國角色時有些勉強,而且并不承認自己是帝國,但國會關於美國外交政策的辯論,卻始終集中於怎樣更有效地保護和治理美國的帝國領地--而且鷹、鴿兩派的政綱都運用了純屬帝國派的觀點。美國支配的帝國體系通過各種條約的安排而正式化,一些安排實際把西歐、日本和南朝鮮置於被保護國的地位。目前這一世界帝國很大程度上還僅是一個由共同利益及由非正式的民族和商業聯系組成的混合體。”
2006-12-02 19:54:03 補充:
Ammand Mattelart, 1978,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s practice in dependent society,"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 1, Winter, p.12.G. Chu and Alfian, 1980, "Programming for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pp.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