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參考狀態?

2006-12-02 4:18 pm
熱代學中的參考狀態是什麼?

thx

回答 (2)

2006-12-02 6:07 pm
✔ 最佳答案
熱化學的標準態,溫度是 298 K,壓強是 1 atm。但當標準態涉及元素的同素異形體時,所選取的同素異形體,稱為參考狀態。選取參考狀態的方法:

1. 最穩定的同素異形體
例如:碳的同素異形體(石墨、金剛石、無定形碳和C60等)中,選取最穩定石墨作參考狀態。

2. 結構最簡單的同素異形體
例如:磷的參考狀態是最簡單的白磷(P4),而不選取 (P4)n 的紅磷和黑磷。

2006-12-02 10:12:02 補充:
答案可以出錯,但胡亂地以與問題無關的 copy and paste 作為答案,無疑是「對知識的侮辱」。
2006-12-02 4:26 pm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衛森(Richard J. Davidson)

◎譯者:李孟浩

譯按:本章選自Daniel Goleman所編的《Healing Emotion》。
 

過去十年來,學界有一連串令人振奮的發現,使得我們比以前更加能夠瞭解大腦調節情緒的過程。很久以來,大家都假定情緒中心是位在於環繞著

大腦皮質下方的一系列結構(譯按:這些結構主要是顳葉、 杏仁核、杏仁海馬、海馬、額-顳皮層)之中,這些結構統稱為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環狀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經學的資料指出情緒衝動在邊緣中心產生時,我們的情緒表達是受制於額頭後方新演化出來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的結構之中。而且,前額葉皮層的兩側似乎負責操控兩組不同的情緒反應,像右側是調節比較令人沮喪的情緒,這些恐懼或厭惡的情緒會讓人退縮;左側則是調節比較正面的情緒,如快樂。這些神經科學的發現可以做為我們瞭解情緒生活之動態的背景知識。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和我們如何處理情緒的方式,可以說是被這整個廣泛聯繫的腦部線路所控制。

理察‧戴衛森是威斯康辛大學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實驗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 沙隆向大家報告他倆合作完成的實驗,內容詳細顯示出大腦如何組織我們情緒實體各個側面的過程。沙隆先是考量「情緒」的意涵是什麼,才又解釋說不同的理論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緒和大腦的方法。然後,他檢討了他們實驗室一連串的重要發現,好讓大家能夠對於大腦調節正反兩面情緒的過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緒的親近或退縮趨勢(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貪執和厭惡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們扎根存活在此世間的基本情緒極(emotional poles)。

 

克里夫· 沙隆:

情緒這個字眼的意涵實在是很難做個嚴格的界定。在心理學中,這個字眼是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許多不同層次上的反應,其中一個是認知的層次:在某個特殊感覺狀態中升起的判斷和思緒。我們也能從行為的觀察來描述情緒:憤怒或溫和的姿勢、聲音的語調。另一種界定情緒的方式則是從臉部表情下手,因為你在那一刻感受時自動綻放的表情,會特別有助於我們釐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緒。

在生理學層次上,我們能夠描述情緒反應的兩種成份。第一個是個人察覺到的身體感覺,如事件發生之前的焦慮感。這種感覺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經系統和荷爾蒙釋放的低等大腦中心。第二個生理反應是發生在大腦皮質,這個情緒反應層次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焦點所在。

我們也把親近和退縮看成是描述機體行為和區分各類情緒的基本方式。譬如說,快樂的心情會促動你去找你樂於見到的人。恐懼和厭惡則是退縮行為的典型案例。這種親近和退縮的行為可以跟腦部兩側的活動產生聯繫。過去十年來,我們實驗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顯示出腦部左側的前方區域跟親近行為比較有關連,右側區域則是跟退縮行為比較有關連。

你也許會問說,為何我們會一直要把親近和退縮行為跟腦部兩側聯繫起來。這不是一個很明顯的關係。但是從最近一百年來的神經學資料來看,腦部每一側的傷害都會造成不同的情緒結局。

在十九世紀中葉時,神經學家約翰‧傑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飽受癲癇之苦的患者經常在發作初期時,表現出恐懼這種退縮性的情緒,而且其腦部的右前方區域有活動增強的跡象。有些患者在腦部受到傷害後,右側的活動量大幅減少,以至於情緒陷入癲狂或正面得離譜的地步。這些觀察後來便促成一個新理論,專門在講腦部的兩側為何會有不同的情緒專長或情緒性格。腦部右側的過度活化似乎會增進退縮的行為;右側活化能力若是受損或抑鬱時,則會增強親近行為,因為是左側大權在握,不需右側來平衡。

心理學中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考量情緒的方式,而且衝突得很厲害。第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就只有那麼幾種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憤怒、厭惡、驚旗和恐懼。差不多在二十幾年前,洛杉磯的加州大學有位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教授提出文件來證明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都有共通性。他之所以從事這項研究,主要是受到達爾文《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的啟發。艾克曼一開始是研究西方人和新幾內亞原始部落居民的面部表情,他要求受訪者辨認各種面部表情的圖片,並且要用面部表情來傳達自己所認定的情緒狀態,結果他發現某些基本情緒的表達在兩種文化中都很雷同。

這種分立情緒的模式後來受到次元觀點(dimensional view)的挑戰:特定的情緒狀態只是代表一個從親近到退縮或是從快樂到痛苦的連續體中的位置。在科學心理學中,分立的觀點和次元的觀點都很盛行,因為這兩者都還不是很健全,於是我們的研究就同時採用兩者的元素。

在某個特殊的實驗中,我們用來評量情緒的方法就引含了這兩種模式。如果我們要求受試者評估他們感受的悲喜程度,我們就是在用次元的觀點。如果我們分析面部的表情是快樂或厭惡,那麼我們就是在用分立的觀點。對於情緒定義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側面,我們沒辦法同時去分析它們,就跟我們無法同時標定出身體所有免疫細胞的位置一樣。

所以,我們的實驗略微簡化了情緒問題的複雜度。我們使用三種不同的進路來研究大腦活動和情緒的關係。首先,最基本的進路是把人帶到實驗室來,並希望我們在測量他或她的大腦活動時,能夠引出他們特定的情緒反應。第二個進路則是對一大堆人進行評估,以辨認出他們在性格和憂鬱等情緒機能上的差異點,並且要同時檢查他們的腦部活動是否也有所不同。第三個進路正好反過來進行,我們先把腦部活動一直是截然不同的人找出來,再檢查他們的情緒機能是否也有不同點存在。我們的實驗包含了每一種類型的進路。(待續)

 
參考: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衛森(Richard J. Davidson)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59: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2000051KK006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